Page 64 - 《党政研究》2020年第4期
P. 64
派员,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认为中央特派员制度使共产党 “有了真
正依靠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恢复发展阶段,巡视机构与人员设置趋于规范
〔 6〕
化,由各级纪委、组织部派出到中央与省市区地方两个层级设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巡视
小组,选配巡视工作人员。其中,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设置权收归两级党委,有充分的权
威调动各类资源进行巡视调查,从而确保了巡视机构与人员的权威性。同时,巡视机构人
员确定以后,在具体的巡视工作中这些机构与人员还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这些机构
与人员相对独立于其派出的机构,派出巡视机构不再具体负责巡视工作,而是充分授权巡
视领导小组和巡视组人员,通过 “一次一授权”保障其拥有强大且不受干扰的巡视权力;
另一方面,这些机构和人员还相对独立于其巡视的对象,与巡视对象没有利益关联和人情
往来,从而确保其巡视过程中能够独立、严格、客观和自主地作出判断,不受制于各方面
权力的影响与制约。
2. 巡视内容的扩展性。就巡视制度建设内容特征看,不同时段巡视制度的使命与关
注点不同,但巡视的内容不断拓展。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巡视制度
的主要任务不尽相同。在大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还比较弱小,面临着进一
步强大组织和壮大组织力量的重大课题,并且面临着生存危机。所以,此时期巡视特派员
的设置是为了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主要是结合秘密工作进行文件精神
的上传下达,将党中央指示传达到各级党组织,再将各级党组织的具体情形向党中央汇
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暂时逃离了国民党
的追剿,特别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各级党组织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据点,可以在根
据地进行较为公开地活动。但是,如何进一步密切根据地与中央的常态化联系变得十分迫
切。于是,此时期的巡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有了提升。通过 《中央巡视条例》,对各类巡
视人员具备的条件、职责,以及巡视的时间、任务予以较为明确的规定。抗日战争时期,
巡视工作基本上也是服务于时代任务。适应全民族抗战形势的发展要求,此时期的巡视十
分关注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工作指导,以进一步强化我们党的革命力量,将我们党建设
成为一个广泛群众性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恢复巡
视工作以来,尤其是面对苏东剧变新情况,巡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党内监督方面,巡视制
度建设尤其关注党自身纯洁性与先进性问题,关注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同时将监督检查
被巡视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纳
入巡视内容之中,以确保社会主义低潮和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能够执好政、
长期执政。
3. 手段选择的独特性。就巡视制度手段的选择特征看,巡视制度建设主要是通过派
驻中央特派员这一独特的方式,落实巡视任务。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
章,就提出建立中央特派员制度,并初步明确了其应承担的巡视任务。党的第四届中央执
行委员会决定设立 “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按照目前关于中央特派员的解释,他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派出指导下级工作的人员。由中央指派
1 人或若干人担任。代表党中央前往各下属机关、各级地方党组织及军队党组织内,监督
检查党中央的有关决议方针执行情况,指导工作,召集各级党组织会议了解情况,并向中
央汇报工作,提出具体工作建议供中央参考” 。中国共产党早期巡视制度建设中,主要
〔 7〕
是通过特派员和巡视员个体,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和指导地方党组织建设,这也是特定时期
的无奈选择。如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后,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湖南去改组中共湖南省委;
邓子恢以巡视员的身份赴闽东指导工作,推动闽东苏维埃建设等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共产党对军内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军事部、统战部派遣特派员、巡视员或联络员
3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