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党政研究》2020年第4期
P. 65
的方式来实施具体领导和指导的” 。因为特派员在敌强我弱的特定条件下能够发挥积极
〔 8〕
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广州也曾实施过这一制度。1946 年国民党公开发动全面内战,
试图将广州的革命力量全部斩尽杀绝。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撤销广州市
委实施特派员制度,通过单线联系方式来确保组织安全。新时期巡视制度恢复发展后,巡
视手段的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各类巡视手段的创新发展是革命年代无法比拟的。但无论
巡视手段怎样创新,其维护巡视权威与独立性的指向没有变,保障巡视功能富有成效是手
段创新的底线,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巡视手段选择的独特性特点。
4. 制度发展的起伏性。就巡视制度发展阶段特征看,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受到关注
度大,第二阶段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甚至连同此时期其他党和国家制度一并受到破坏,进
而使得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整体呈现波浪前进的态势。中国共产党在巡视制度初
创与恢复发展时期,对于巡视制度建设投入的精力和作出的贡献最大,使得相应时期的政
治生态较好;而第二阶段党与国家整体制度的破坏,导致这些时期中国政治生活的无序
化。在第一阶段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一直到
1931 年 《中央巡视条例》出台的 10 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巡视制度的相关规定出台;
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相关巡视制度文件没有再进行更大幅度地更新,巡视实践却在根据
地和军队系统中开展起来,对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第三
阶段发展过程中,鉴于对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自身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以及 “制度
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特点的认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9〕
开始恢复党的制度文件,十一届六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之后,“八二宪法”又从根本上重
新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整体架构。而后,又经过约十年的发展才真正开启重
新建构巡视制度的新征程。可见,一种制度一旦遭受重创之后再恢复元气,确实需要足够
的时间予以疗伤。从新中国成立至 “文化大革命”结束,甚至再向后延至 20 世纪 80 年
代,巡视制度建设包括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基本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还经历了十年重
创时期,此时期政治生态与巡视制度建设本身受到干扰不无关联。由此,巡视制度的发展
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党和国家发展进程出现问题,巡视制度建设就会受
到影响,自然就更谈不上建设科学化问题了。
三、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的评判
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初步创制,到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
恢复发展,以及其在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明确定位与实践中的探索发展可得,中国
共产党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使我们党在非常复杂的形势下生存发展
起来,而且逐步由局部执政变成全国执政,并经由计划经济相对封闭状态下的领导国家建
设的执政党,变成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
来、富起来并向强起来不断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巡视工作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与不足,需要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
历史发展,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评判。
1. 巡视成果显著与巡视工作不聚焦并存。自我们党开展巡视制度探索以来,虽然不
同时段巡视工作的重点和关注问题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为了促进党自身建设,完成特
定阶段的政治任务。从巡视成果来看,建党早期的特派员制度承担的巡视职责,在某种意
义上保障了上情下达,推进了党在秘密状态下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党在严峻的政治条件下
仍然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并日渐壮大。在执政条件下开展的巡视工作,对于我们党在和
平发展时期依然保持 “两个务必”,警示 “糖衣炮弹”,起到积极作用。正是由于我们党
4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