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93
成本都在明显加大。
在学界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已有研究中,龚培兴等人提出,“政府公信力得益于政府能
力的展示,而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是善治的标准之一” 。张旭霞追踪了搜狐网专栏 《人民
〔 12〕
为何不相信政府》( 2004. 08 - 2005. 08)的网友留言数据,指出目前的中国政府存在公信
力下降的趋势 。朱光磊、周望区分了 “政府公信力”与 “政府公信度” “政府信用”
〔 13〕
“政府诚信”等概念之间的差异,认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导致公信力弱化的主要
原因 。杨妍以 “ 7. 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分析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发布平台在此次
〔 14〕
事件中所起到的舆论推动作用、谣言传播及其对政府公信力的削弱,探讨了政府在自媒体
时代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 “塔西佗陷阱” 。马德勇等人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 “地
〔 15〕
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
验,发现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
〔 16〕
(二)控制型政府管理与回应型政府治理
控制型政府管理是指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对
社会加以全方位控制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典型形态便是 “全能型政府”。控制型
政府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
体,并且排斥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二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强调权力
的纵向控制维度,用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来处理社会变迁中衍生出的新问题。三是在管理
导向上,以政府需求为中心,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服务于政治目标。对于政府而言,控制
型政府管理模式是最易于被官员接受和操作的权力运行模式,但是它也会带来行政成本过
高、纠错能力不强等负面效应,并且越来越不适应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具体表现
在:其一,在控制型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行政监管的失灵容易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
机。由于民众与政府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加上社会缺乏对政府官员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机制,使得官员权力的滥用行为无法得到有效克服,导致整个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受损。
其二,在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实际运行中,对社会主体的监管存在多头管理,令出多
门等现象。一个社会主体可能要对应多个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导致政府的行政
管理成本和社会的运行成本加重,一些特殊主体的监管部门互相推诿导致监管真空的现象
时有发生。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政府失信案例中,这一问题饱受舆论诟病,迫切需要
加以有效解决。
治理 ( governance)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
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
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
的制度安排 。罗茨详细列举了六种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指出作为善治的治理是强调
〔 17〕
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控制方面,治理要求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俞可平指出,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
〔 18〕
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回应型政
〔 19〕
府治理是指政府以增进公共利益为核心原则,通过确立共同目标、民主规范协商等方式同社
会机构和民众进行合作,在公共行政中实现对民众需求良好回应性的治理过程。回应型政府
治理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对输入政治体系的民众诉求进行有效反应,及时地将民众的
诉求加以吸纳并转化为公共政策,从而保持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实现良政与善治。
本文试图基于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 2011 - 2019)》( CSMR)的民调数据,结合
受访民众的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变化,揭示受访民众对政府官员及办
事人员信任程度不高的现象,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同时结合北京市 2019
2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