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97

图 3  北京市 “接诉即办”数据治理流程图 (来源:作者自制)
                  (二)“接诉即办”治理改革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深层次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北
                                                                                                    〔 29〕
             京市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便利性、宜居
             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等 “五性”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统计显示,北京市 12345 热线从 2019 年 1 月到 11 月共办理群众诉求 205 万
                     〔 30〕
             件,近 50%的一般性诉求在 3 天之内得以办结。一方面,群众的表扬电话数达到 13132
             件,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信访办接待初次来访同比下降了 40%。
                  总体而言,北京市的 “接诉即办”治理改革有助于政府官员及时把握民意和了解民
             情,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理念,构建现代回应型、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12345 热线中
             70%的诉求集中在民生领域,政府通过热线电话找到了民众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区域,
             根据民众的诉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尊重百姓意愿,从而有助于提升民众对
             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夯实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这一基层治理改革探索既是对民众诉求
             的主动回应,也是建立官员对民众的应责机制,减少政府治理盲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尝试。群众的话有人听,事情有人办,困难有人帮,百姓对属地
             政府的信赖感和满意度自然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北京市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政治回应通道,
             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属地民众利益提供了有效依靠,这一探索实践在本
             质上重组了地方政府的政治回应通道,推动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变
             革,在未来将有可能重塑民众政治信任的 “差序格局”。

                 五、新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思考———基于政府回应性的理论视角

                  俞可平指出,“回应性是善治的主要特征之一”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
                                                                    〔 31〕
             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实现对人民群众需求良好的回应性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支
             持、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政府回应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对输入政治体
             系的民众诉求进行有效反应,并将民众的合理诉求吸纳并转化为政策的政府过程,它是提
             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公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合作治理的必要前提。政府
             回应性的高低以及回应品质的优劣是检验一个政府是否具有适应性、复杂性和内聚性的重
             要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实现政府对人民群众良好的回应性是推
                  6 ·  ·
                 9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