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91
党 政 研 究 2020 2
从控制型政府管理到回应型政府治理
———重塑民众政治信任差序格局的改革探索
江文路
〔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
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
诚信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基
于对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 2011 - 2019)》( CSMR)的民调数据,揭示了受访民众对政府
官员及办事人员信任程度不高的现象,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北京市
2019 年推出的 “接诉即办”改革,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重构
民众政治信任差序格局的优化路径与策略举措。新时代加快政府治理思维转变,不断增强政府
公信力和执行力,对于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公信力;回应型政府;差序格局;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D63 -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20)02 - 0090 - 1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
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公信力
〔 1〕
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考察时曾指出,“古罗马历史学
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
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 ‘塔西佗陷阱’。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
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
础和执政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
〔 2〕
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
府” 。李克强总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则强调,“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 3〕
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 4〕
公信不立,患莫大焉。政府公信力是现代社会诚信普遍生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诚信
〔作者简介〕江文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0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