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36
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
基本方针,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为战略抓手,以创新发展的体制安排为核心实质。新型
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竞争优势、协同优势和战略优势。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有利
于破除传统体制的弊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凝聚社会最大共
识” 。非常规治理把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把举国体制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
〔 5〕
非常规治理与举国体制又有不同,举国体制的核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大事既有社会常态
有序运行时的大事,又包括社会非常态运行的大事,举国体制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
维度、各个层级。重大突发疫情的非常规治理应用范围窄,所有的举措都围绕着重大疫情
这个中心展开,比如全面的疫情沟通、全天候的疫情通报、疫情病例数字播报、疫情死亡
数据统计等。
第四,非常规治理具有混合体制的优势。非常规治理体制是混合应急型治理体制。这
种体制是通过对常规治理、战时体制治理、运动式治理、举国体制式治理与重大突发疫情
密切相关元素的提取与配置而形成的整合优化体制,奉行的是功效主义路线。这种体制组
合具有主观非理性的特点,往往是哪种体制哪一个措施有用有效就采用哪种措施。非常规
治理有利于迅速控制重大疫情突然产生的风险状态,有利于迅速调整和解决常规治理的显
性和隐性漏洞,有利于迅速克服形式主义。
(二)重大突发疫情非常规治理的不足
第一,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宁。非常规治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影响经济发展,经济
发展被突然按上了 “暂停键”,所有不利于疫情控制的经济环境都会遭到破坏和限制,与
疫情相关与非相关的企业都陷入停滞状态,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冲击,导致企业停
工停产破产。经济停滞还会带来大面积的失业,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
第二,影响政治稳定。稳定是全方位的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之下,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社会稳定是政
治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突发疫情的来临,先是影响甚至破坏
社会稳定,随后是破坏政治稳定。突发疫情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生命安全威胁,当恐慌升
级、生命安全没有得到保障时,人们就会迁怒于政治,对政治失去基本的信任,政治权威
丧失、政治合法性资源流失。如果在关键时刻公共权力在调动各种资源时指挥不灵,就会
带来政治与社会的双重风险。
第三,侵犯自由和人权。重大疫情的非常规治理的核心是具有破坏常规性制度、法
治、程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影响和侵害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甚至影响和侵
害人们的尊严。比如封城封路封村封社区,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自由、旅行自由、居住自
由、迁徙自由、人身自由等。
第四,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因常规治理产生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会延伸到非常规治
理中来,并把常规治理的各种措施推到极端,比如,常规治理的习惯性填表、政治表态、
信息过滤性传递等都会以极化的方式显示出来,以反形式主义的政治正确的方式产生更为
繁杂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
第五,重大突发疫情舆论传播失衡。在常规治理状态,相关部门对舆论的掌控已经具
有了部分成功经验。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网络技术对敏感词的控制、对热点舆论的
追踪与引导、对突发事件舆论的研判与预警都形成了可操作、有成效的模式。在非常规治
理状态,重大突发疫情本身的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使得相应的舆论更具有不可测性。微
博、微信成了信息传播、舆论生成的主要平台,官方在引领疫情相关舆论上如果沿用常规
治理的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
5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