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21

我为主、以客为辅,自然是处理外交事务的主动性、进取心的表现,但同时也就很难在将
             心比心的国家共处环境中,催生 “我”与 “他”和谐相处、理性对待分歧、理智寻求合
             作的国际氛围。对中国来讲,长期习于以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政体形式、一贯敌友关系、
             自我道义衡定来处理与别的国家的关系,因此在外交上即便有条件承认他者,尤其是强势
             的他者的存在,但也不愿意与意识形态不同、政体形式相异、曾经相互敌对、不合自设道
             义的国家往来。即使不得不相互往来,在价值理念与深层关系上,依然将之视为敌对势
             力。今日中俄关系的亲善、中美关系的摩擦,差可证明这一点。中国必须学会与不同的、
             异质的 “他者”打交道,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再次,中国需要确立共赢的外交思维。改革开放以来,互利共赢成为中国处理外交关
             系的文献原则。但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原因在于,中国长期是以
             你死我活、此消彼涨的行动思维对待强大国家与弱小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共赢,可以说是
             阎学通倡导的 “道义现实主义”所接纳的国际行为法则,尽管他更为关注守成国与崛起
             国的国际领导权替代。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基于现实处境,不能不更多地考虑自己的
             利益得失。但同时愿意考虑对方的利益,也才能要求对方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在道义理
             想主义的精神氛围中,一个国家容易自认对别的国家总是利益输出。一种仗义疏财的自豪
             感,容易让这个国家对对方国家、尤其是受援国家,生发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这
             样反而可能造成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伤感后果:一方面,确实对对方进行了大量利益
             输送,但另一方面,因为那种优越感可能伤害对方,结果对方对中国并没有心存感激,甚
             至心怀不满、心生怨恨。可见,承诺现代国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是真正平等的成员,然后
             理性相处、平等相待,中国才能够与其他国家一起谋全局、谋长远、谋共赢。


                                                       〔参考文献〕

             〔 1〕〔 13〕〔 16〕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1. 1472 - 1473,1313,1473.
             〔 2〕印红标. “文革”时期 “武斗现象”研究 〔 J〕 . 中国青年研究,1993,( 4) .
             〔 3〕〔 4〕谢溢显:中国外交史 〔 M〕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26 - 418,152.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等. 毛泽东外交文选 〔 M〕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600.
             〔 6〕S·E. 比米斯. 美国外交史:第 1 分册 〔 M〕 . 叶笃义译. 商务印书馆,1985. 93 - 120.
             〔 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3. 35.
             〔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 M〕 . 外文出版社,2017. 488.
             〔 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83. 164 - 165.
             〔 10〕胡锦涛文集:第 2 卷 〔 M〕 . 人民出版社,2016. 58.
             〔 11〕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N〕 . 人民日报,2018 - 05 - 05.
             〔 12〕〔 14〕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1. 534,653.
             〔 1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1. 3.
             〔 17〕阎学通.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 〔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2.
             〔 18〕刘红卫. 王霸的时序性———试析有王道向霸道转变的原因 〔 J〕 . 管子学刊,2004,( 1) .
             〔 19〕时殷弘. 传统中国经验与当今中国实践:战略调整、战略透支和伟大复兴问题 〔 J〕 . 外交评论,

                   2015,( 6) .

                                                                                    【责任编辑:刘彦武】




                  0 ·  ·
                 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