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20年第1期
P. 23
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实质上提供了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条件,使社会主义
制度在比较意义上失去先机;随着中国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社会主义
赶上了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国
家,经过改革,取得了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中消除了
贫困现象,表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快地解决人类贫困问题。
其次,在社会发展中取得了经济主动权。在一定意义上,贫困群体的存在呈现为社会
发展水平的短板。补上短板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否则,不仅制约了整体经济发
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一旦消除了贫困群体存在现象,社会公共资源流向就会使后者从
单纯消费领域转变为生产领域,使其成为从事社会劳动的一支生力军,在统筹整体社会发
展布局时,就可以在满足发展需要的统一平台上,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最后,在主体需要中体现了多元自主权。如果说生存需要针对了人们自然性和物质性
规定的话,那么,发展需要则针对了人们的文化性和精神性规定。前者往往呈现某种一致
和雷同的特点,后者往往呈现某种相异和差别的特点。一方面,这种需要个性化会给生产
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种需要自主化也会使生产活动具有持续生机与活力。毫
无疑问,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全新现象:有史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精神需要与
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样态,也没有产生过两者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发展主题实施重大调整
1. 用 “美好生活需要”代替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一种质变,表明人民生
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
如果说,生存需要针对 “两不愁、三保障” (吃不愁、穿不愁;基本教育、基本医
疗、基本住房得到保障),侧重物质消费品层面的满足,体现需要的一般性和统一性,属
于人民 “基本生活需要”的话,那么,发展需要针对 “个人全面发展”,侧重精神消费品
层面的满足,体现了需要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就属于 “美好生活需要”。
不难看出,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的转变,使社会生产体系发生相应调整。从原来注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提质增速,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扩容增效。第三产业的发展既包括生
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教育兼具二者性质,在相当长历史时期,都将成
为满足发展需要的基本领域。
“不平衡不充分”实质上是指人们获取发展资源的不平等状态。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
要之后,进一步的需要体现在自身发展方面。发展需要并不单纯体现在劳动能力提升方
面,也体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追求上。马克思所描绘的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理想社会,与此联系在一起,并且是以此起步的。同
时,超越了生存需要的发展需要,将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特点。正因为如此,它将伴随着
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也将随着需要对象多样化增加,其普遍满足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事实已经证明,实体经济是人类永远需要的经济形式,虽然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实体
经济占比不断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本身萎缩,而是表明随着实体经济应用技术
持续提升,人们会使用更少时间生产出更多物质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实体经济已经把自
身生产体系拓展到一个越来越远离实体存在方式的范围,这是实体经济顺应自身发展规
律,不断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过程。在生存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年代,人们在资源配
置上缺乏自由度,不得不把尽可能多资源使用在直接实体经济之中,以保证获得足够物质
消费品,满足活下去的需要。当人们跨越了这一时期,就获得了一定程度自主性,并因此
进入良性循环:第三产业越是发达,对第一、二产业促进就越是巨大;第一、二产业越是
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就越是雄厚。
2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