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党政研究》2020年第1期
P. 25

高等教育领域分出 “重点”和 “一流”,归根结底还是囊中羞涩。质言之,教育规模和水
             平与社会生产力的规模和水平大体是一致的。
                  生命是一个过程,总体上受自然规律支配。人们所有努力都表现在使这个过程尽可能
             延长、尽可能快乐,即在必然中寻找自由,这只能通过生产力进步来实现。经济的载体就
             是生产,经济属于受理性支配的、良好资源配置形态的生产。生产力发展包括两方面:首
             先,使取得必需消费品的时间尽可能压缩;其次,利用越来越长的自主时间装点生活,满
             足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不难看出,双方是可以无限接近的。这也是马克思预料的一种现
             象:劳动成为乐生的需要。市场体制为此开拓了前景。

                 二、新时代发展机制从初始市场形态向完善市场形态转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属于资源配置方式。中国改革在实践上最大的突破是选择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虽然早已有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是典型的新生事物,必然会经历自身从
             初始形态到完善形态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从 1992 年到 2013 年是其初始阶段,即选择市场
             经济到确立市场经济的阶段。直到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
             元机制,即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统一,才算是确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始阶段进入完善阶段。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元机制中,分别面对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市场起决定作用关键是深度
             解决对资本地位的认识问题,即能否让资本大展身手;而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环节,社会
             主义事业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即实现共同富裕。如何科学处理资本与人民二者关系,其
             间必然伴随着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于 “手段”选择,终于 “目标”实现
                  众所周知,邓小平当年明确指出: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和市
             场多一点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应该说,较之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
             所说 “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强调了手段和目的一
             致性的结论 ,邓小平之论是一个重大突破,表明马克思主义者在市场经济问题上有了新
                          〔 1〕
             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明确表示,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
             下,到本世纪中叶将 “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此论在邓小平思路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
             市场经济现象的认识。如果说,原来仅仅从发展经济的 “手段”意义上判断社会主义对
             市场经济的选择的话,那么,今天已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联系在一
             起,从根本修改了市场经济自发趋向两极分化的定论,不仅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接
             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而且预示了人类走出资本主义困局的新的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越
                  在中国改革初期,选择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
             于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
             格。” 作为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当然不需要使用 “够格”标准来要求。如果说,马
                   〔 2〕
             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应该采取计划经济属于 “够格”标准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选择市场经济这种 “不够格”方式,在逻辑上并不矛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与
             “不够格”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改革之初的政治生态环境: “文革”
             十年虽然错误地夸大了阶级斗争形势,但始终又伴随着 “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

                  4 ·  ·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