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0年第1期
P. 27
了贯彻执行规则秩序。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 “阶级斗争工具”,这是因为,国家设置并维护的秩序,客观上有
利于强势阶级利益。所谓秩序,应该是针对一切人,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无论对方
是强势阶级还是弱势阶级,概莫能外。然而,在人们劳动能力有强有弱情况下,为了促进
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促进人们各尽所能,国家设置并维护的经济秩
序只能以按劳分配为核心。按劳分配所体现的秩序恰恰是站在强势阶级一方的,这一事实
足以使马克思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工具。
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被折腾得云雾缭
〔 6〕
绕、面目不清。有人认为,按劳分配是旧制度的基础,理想社会应该用 “按需分配”取
而代之;有人认为,按劳分配可以用,但必须予以限制,例如运用到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层
面即可;有人认为,按劳分配不合理,一开始就应该取消,应该采取大体平均的分配方
式。有一点是所有论者都不持异议的:人们对消费品的取得只能通过劳动途径,因此劳动
是获得消费品的唯一正确来源;人们要获得更多消费品,只能付出更多劳动。问题出在如
何看待劳动,尤其是如何看待个人劳动之间的差别?
人类只要仍然采取市场经济方式发展,就意味着需要通过按劳分配去激励劳动。市场
经济优胜劣汰的必要性以劳动者能力存在优劣之分为基础,即便中国改革已经意识到下一
步是针对发展需要,到本世纪中叶,“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只能大体予以解决,即所谓
“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本身就具有无限性。从社
会主义总进程看,初级阶段是满足生存需要;中级阶段是满足发展需要;高级阶段是全面
共同富裕。
三、新时代发展动力从多元主体模式向全元主体模式转变
人类是依靠劳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一种更全面更完整
地动员劳动的经济体制。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
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强调了动员人民并把共同富裕与个人
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发展观。
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理念提供了发展动力的多元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所有制,哪
一类劳动者,方方面面都被动员到经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着 “体现人民意
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致力于探
索 “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新型体制机制,势必从发展动
力多元模式升华至全元模式,即从劳动时态上看,不仅注重活劳动和死劳动的运用,而且
注重拟劳动的运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了多元主体动员模式,使劳动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
利用
马克思提出 “物质生产力”即劳动资料这一概念并使之成为社会生产力主导因素,
决定了他最为看重的是生产资料技术水平,后者才能决定生产力水平,劳动者能力仅仅扮
演了配角。马克思认为消费条件分配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因此,在按劳分配问题
上首先关注的是所有制问题,这是马克思一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计划
经济致力于充分发挥大机器生产资料作用,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在逻辑上
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生产资料回归劳动成果地位,对
劳动者激励才是形成先进生产力主要原因。
应该看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体力支出为主的劳动方式,很难展示劳动能力显著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