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0年第1期
P. 24
2. 社会主要矛盾针对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
从质变转变为量变。
过去,社会主义心仪的计划经济所需要先决条件是公有制,公有制往往与社会革命联
系在一起,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该专政就是为了转变
生产资料所有制,一旦做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就找到了坚实基础。
走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就应该知道,凡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就是
好形式,也是促进社会财富积累基本途径,拘泥在公有制原则上,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因
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只能是 “个人全面发展”,即通过劳动方式脑力化为共
同富裕奠定基础,在这个方面,抓住 “市场经济———劳动脑力化———共同富裕”的逻辑
关系,才算真正掌握了当代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关键。解决个人全面发展问题,要依靠教
育,后者取决于社会财富积累,只能走一条渐进发展之路。其间,战略谋划十分重要,目
前推出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 “两个十五年战略规划”都展示了这一布局。
满足发展需要依靠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或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发展需要个性化,对资源
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与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品相似性不同,为了满足发展需要,社会生
产体系将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高灵活性,否则就很难适应人们五花八门需要及其随机变
化。在可想见范围内,当代智能生产模式顺应了这一要求,软件内容调整会适应不同消费
要求。问题当然在于,作为支撑智能生产的实体经济必须足够完整和强大,当今信息经济
已朝这一方向迈出了坚定步伐,其前景展示了无限可能性。
3. “不平衡不充分”指向获得发展资源条件方面,重点是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状态。
满足发展需要意味着劳动方式脑力化。劳动始终是生产的灵魂,强大生产体系依靠卓
越劳动能力支撑。目前,劳动者客观上区别为体力和脑力两种劳动方式,人们无法真正实
现社会平等。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脑体分工是阶级存在的基础。无数事实表
明,脑力劳动是真正体现人类生命活动特性的劳动方式,脑力对理性的运用,能够展开诸
多资源的 “中介作用”,人们只须站在过程旁边,就能实现自己目的。这是一种效率很高
的劳动方式。比较起来,在漫长历史时期,体力劳动虽然扮演了支持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角
色,但仍然属于 “史前时期”选择,是人类终将取代的劳动方式。在此意义上,所谓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是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获得较多较好发展自身脑力的资源条
件,另一部分人却只能获得较少较差的同类条件。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教育就是第一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呈现
的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之所以带来贫富分化结果,主要是劳动者能力方面的显
著差别,尤其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现代社会中从事专门脑力劳动的分工岗位,
已经提升到必须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如果说,个体之间存在劳动能力差别是一种永远无法
消除的现象的话,那么,消除劳动能力的质差即脑体差别,则是人类通过发展能够做到
的。发展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获得受教育机会的需要,所谓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就是人们在获得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有的人能够获得完整教育条件,例
如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博士;有的人只能获得不完整教育条件,例如无缘高等教育,甚至
更多的人只能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所能进入的分工岗位,后
者也将决定着他们的分配地位。
问题在于,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需要相应庞大的社会财富支撑。受教育
者客观上脱离了生产活动,他们仅仅作为消费者存在,而且往往消费水平较高。目前完整
学历教育已经超过了 20 年,社会要保证这一批年富力强的群体只消费不生产,没有海量
财富积累是无从谈起的。国家之所以不能办更多大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在仅有的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