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110

(二)上访中国家与农民认知差异与维利型上访的提出
                  上文已阐述国家与农民的认识为何会有所差异。那么,在农民上访的行为逻辑之中,
             国家与农民认知的差异性会如何表现出来?国家与农民认知存在差异下的上访将会是什么
             样子的?与国家和农民认识一致下的上访有什么不同?解答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入对国
             家与农民之间认知差异性的考量,对农民上访类型进行再划分,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1. 以维权为目的的维权型上访
                  维权的 “权”,指农民所拥有的,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策制度所承认的权
             益,同时这种权益被基层政府无理地侵犯。农民认识到了自己被法律政策所承认的权益被
             基层政府侵犯了,自己是有理的,因此将上访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用上访引起政府
             关注,特别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关注,获得政府帮助,从而维护自己为政策法律所承
             认的权益。因此维权型上访是法律法规与政策作为国家与农民的共识基础上,农民有理,
             政府无理的情况下发生的上访。
                  这种上访一般表现为集体上访,有同样维权诉求的农民会被动员起来,进行集体抗
             争。比如应星 ( 2007)文章中所讲述的山阳镇集体上访。山阳镇移民代表因向上级举报
             镇政府干部贪污移民资金等问题,被政府干部打击报复。后移民集体到北京上访,被镇政
             府造谣污名,并栽赃入罪。近 10 年的时间中,移民反复上访,抗争政府不法行为,维护
             自身权益,被山阳镇政府一次次的违法镇压。
                                                            ①
                  2. 以谋利为目的的谋利型上访
                  谋利的 “利”是利益,上访者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获得这些利益。但是这种利益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策制度的规定并不属于其上访者;而且上访者自己也承
             认,这些利益并不应该属于自己,他们的上访诉求是无理的。但是由于乡村治权的下降,
             以及压力型体制等因素,导致农民可以以上访为手段 “绑架政府”,逼迫政府将这些利益
             给予自己。因此谋利型上访是法律法规与政策作为国家与农民的共识基础上,政府有理,
             农民无理情况下发生的上访。
                  这种上访有个体上访和集体上访,个体上访则是专业上访户、职业的上访者,以上访
             为手段,“得寸进尺”,不断进取地向政府谋取利益。群体上访则是由于村庄中的派系斗

             争等所形成的农民群体间矛盾,斗争一方将政府绑架到斗争之中,用政府来压制另一方,
             从而谋求派系间利益的再分配,削弱另一派的利益,增加本派系的利益。派系斗争中,双
             方均会想办法提升自己利益诉求的合法性,用维权 “包装自己”,但实质上,双方均知道
             上访是双方斗争、谋取利益的手段。谋利型上访的例子,如田先红 ( 2010)文章中所提
             及的桥镇大湾岭村村民杨云发,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去镇、区甚至市里上访,不断地谋取
             各种利益,甚至谋取 “道德模范”。他为政府干部所熟知,被列为上访专业户。他自己也
             坦言 “只要给票子,我就喊共产党万岁”“只要钱,不要面子”。
                                                                                 ②
                  3. 以维利为目的的上访
                  当国家与农民的认知存在差异,一些政策法规没有被国家与农民共同接受的情况下,
             会发生一种不同于维权型上访亦不同于谋利型上访的上访,这种上访是以农民维护自身利
             益为目的的。这种利益并没有被法律法规、各级政策所承认,但农民认为维护这些利益是
             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也不会得寸进尺地谋求更多利益。然而这些利益不符合政策规定,



                 ① 山阳镇集体上访的案例,参见应星.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 J〕 . 开放时代,2007,( 6) .
                 ② 杨云发的案例,参见田先红.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 〔 J〕 . 开放时代,2010,
                    ( 6) .
                  1 ·  ·
                 1  0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