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39
美国学者盖拉德 ( Gaillard),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 《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
试图对标准化的概念、原理以及实践等问题进行系统探讨,标志着从工业领域开启了标准
化理论研究的先河。随后,不少学者围绕标准化是否一门学科展开了讨论,直到 1972 年,
印度学者魏尔曼 ( Verman)在 《标准化是一门新兴学科》一书中首次从学科建构的角度
对标准化问题做了全面探讨。随后,英国学者桑德斯 ( Sanders)在其著作 《标准化的目
的与原理》中从标准化的目的、作用和方法等层面提炼出标准化的七项原理,认为标准化
的本质就是有意识地努力达到减少目前和预防将来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钱学
森提出了 “标准学”的概念,并试图以系统论的方法作为标准学的理论基础。
〔 1〕
从实践层面来看,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国际社会于 1946 年成
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并结合学者们对标准化的认识制定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
的通用词汇》。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 IEC)发布的标准化指
南,中国国家标准 GB / TZ0000. 1 - 2002 中将标准化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
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就本质而言,标
〔 2〕
准化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和过程;就目的而言,标准化是要促进最佳的公共效益。
然而,长期以来标准化理论主要应用在工业和生产领域,直到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融入到
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在政治与公共管理领域,标准化理论被
广泛运用于反贿赂管理,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制定了 《反贿赂管理体系》 ( ISO
37001:2016)国际标准,“为制定、实施、维护、评估以及改进反贿赂管理体系制定了具
体要求并提供了指南” 。
〔 3〕
当前,标准化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党的建设领域。2017 年,
中共中央印发了 《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建党 100 周年时形成
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保障体系。而构建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就是要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系统性改造,包括了
评估、清理、建设三项基本任务,其中 “清理是构建党内法规体系的自我更新机制” 。
〔 4〕
党内法规清理作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系统性工程的重要环节,无疑具有形塑党内法规体系
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形塑党内法规体系则取决于党内法规清理的标准化。可以说,“党内
法规清理标准既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科学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
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具体而言,党内法规清理的标准化就是要依据标准化理论从清理的
〔 5〕
基本价值、指导思想以及清理原则、范围、方式、步骤、方法等层面进行规范并形成标
准,以指导党内法规清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党内法规清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经历了 “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并据此
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截止到目前,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规则、
规定、办法、细则为主干,以各类党内规范性文件为枝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然而从整
体上看,由于受 “优先主义”和 “先验主义”立法思想的影响,党内法规制度与党的建
设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由于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以及受到现实约束的影响,实践
中党内法规存在严重的零散化、碎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党内法规之间、党内法规与国家
法律之间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很多党内法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形成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急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党内法规进行
清理。
第一,从技术层面来讲,标准化有利于党内法规清理规则的确立。党内法规清理及其
9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