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5
一定是个别的、非典型的,一定是掌权者个人受到了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发生变质。所
以,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直到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中央正式文件中都没有 “腐败”和
类似的提法。即便后来出现了 “消极腐败现象”的概念,腐败与权力之间似乎也没有必
然的关联。消除腐败的方法,很自然地被归结到了干部个人的思想改造、理论武装、党性
修养上。显然,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里,对腐败现象的清除和打击,都缺乏足够的力度。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也迅速蔓延。在实践
中,腐败现象滋生和发展的曲线是与权力可以支配的资源相联系的。在计划经济年代,虽
然对权力几乎未设边界,但经济落后使权力能够支配的资源有限,加上计划体制已将这些
资源事无巨细地统管起来,腐败缺乏发展空间,至多只是掌权者拥有一些特权而已。到了
市场经济阶段,情况就不一样了。虽然总体说来权力的边界在收缩,但市场经济带来的物
质财富极大增长不仅使得权力可支配的资源大大增加,而且也为权力与利益的交易提供了
平台,这是计划经济时期所没有的。于是,消极腐败现象逐渐严重起来。由此可以理解,
为什么上个世纪 80 年代实行双轨制时期消极腐败现象会如此泛滥、如此猖獗。后来的情
况也同样:每当我们需要加强权力的介入而又对权钱交易的空间缺乏限制的时候,都会出
现腐败现象的密集爆发。
尽管腐败现象随着改革深入而不断花样翻新,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腐败对党的执
政合法性的损害始终同样严重,人们的感受日益深切。这促使我们对腐败现象的危害和反
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早在 80 年代,我们党就明确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
党的生死存亡。党内外日益认识到腐败现象与权力使用密不可分,逐渐形成了腐败本质上
是权力缺乏约束、是权力滥用的普遍共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正式明确提出要 “建
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调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
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表明,我们已经在用现代政治理念看待权
力和腐败的关系。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重要观念,并
对反腐败斗争从制度体系上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设计。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即为其中
之一。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最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还是拿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
心,把惩治腐败和消除腐败现象落到实处,并有了建立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的机
制的明确目标。从十八大、十九大到今天,反腐败所具有的空前强度为人们所公认。党毫
不动摇地坚持反腐败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理念,坚持 “老虎” “苍蝇”一起
打,没有例外。如今,反腐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并持续强化这一高压态势的制度保证。其
中,加强纪委在反腐败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巡视的作用,都是靠制度取得反腐败实效
的决定性环节。这些年来,通过对腐败强力、持续的打击,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状况终于
得到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做出的评价是准确、中肯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
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
发展。” 2018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这些年的反腐败斗争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
〔 16〕
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 17〕
尽管如此,未来反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仍不可小觑。这不仅是指一般
意义上,腐败与反腐败还会借助日益精细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此消彼长、“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博弈,而且还指,由于历史欠账,大量与此相关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也还有待
进一步完善。例如,权力只有透明运行,才能有更多主体参与监督。仅从阳光政府和领导
干部财产公示方面已经迈出的步伐,就知道我们仍然有不小的距离。又如,只有坚定不移
5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