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9
层党组织还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基层党组织对人民群众和基层社会所具有的动员力和发展力。这是基层党组织
必须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衡量基层党组织对外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能力
集中体现在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具体来说,组织群
众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社会号召力,将群众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宣
传群众就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地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凝
聚群众就是要将群众团结起来,从而激励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
的力量;服务群众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牢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多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其存在
相互交叉之处。如宣传力,从来源上说,其宣传的是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但从对
象而言,其面对的又是人民群众和基层社会;另一方面,上述三方面又是一种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宣传力和执行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到动员力和发展力,同样,发
展力和动员力不足也就难以落实好宣传力和执行力。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基层党组织组
织力的三个方面。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党中央为什么要突显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为什么要明
确提出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一概念呢?对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历史维度及现实向度等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理论层面:强调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囿于时代条件和实践程度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提出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这一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思想,通过研磨相关著作和学说,可以清晰地
知道他们在多个地方对此问题有过相关论述。
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基础上,又在德英法等
国建立了一些通讯委员会的分支和小组,形成了以布鲁塞尔为中心的广泛的通讯联系网。
由此可见,在建党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充分意识到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19 世
纪 40 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正义者同盟的改造,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真正意义上
的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了,此时党的基层组织就是加入同盟的各支部,在 《共产主义者同盟
章程》中,已经对支部的地位及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 1848 年欧洲革
命的洗礼,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认识到支部的作用和价值,并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
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 ,否则,无产阶级政党就有可能去充当资产阶级
〔 4〕
民主派的合唱队。
到了第一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就演变成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国工人团体、协会、党
派。鉴于当时派系林立、思想混杂,且科学社会主义并未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
实,马克思通过起草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及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两份文件,
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初步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
则,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纪律和职责权限,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关于基层
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及至第二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就是加入第二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
政党,基于当时各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差异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一方面要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开展活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
9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