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00

〔 17〕刘晨,陈建平. 高压反腐下的腐败变形与 “腐因”再分析———基于网络田野调查的案例讨论和分

                   析 〔 J〕 . 党政研究,2017,( 2) .
             〔 18〕杜治洲,张阳阳. 微博反腐:模型、现状与对策 〔 J〕 . 理论视野,2012,( 6) .
             〔 19〕李国青,杨莹. 网络反腐研究:主要问题与拓展方向 〔 J〕 . 理论与改革, 2013,( 1) .
             〔 20〕冯会明. 官员隐私权保护的界限 〔 D〕 . 西南政法大学,2014. 15.
             〔 21〕徐敏. “人肉搜索”现象背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 J〕 . 科技传播, 2016,( 6) .
             〔 22〕刘成晨. 网络政治、群众路线与反腐体系的转型———以 “杨达才案”为个案的考察 〔 J〕 . 领导

                   科学,2015,( 9) .
             〔 23〕韩红. 网络反腐中政府官员隐私权保护的适度边界 〔 J〕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2) .
             〔 24〕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怨恨心理解救——— “骂声”蔓延恶化社会心态 〔 J〕 . 人民论坛,2011,

                   ( 12) .
             〔 25〕李磊. 网络公共话语权的断裂与治理 〔 D〕 . 中南大学,2010:56.
             〔 26〕徐元善. 话语失序与网络舆情治理危机研究:困境与路径 〔 J〕 .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5,

                   ( 4) .
             〔 27〕李思滨. 微博语言暴力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 〔 J〕 . 新闻战线,2015,( 14) .
             〔 28〕潘墨涛. “公共性”应表现在哪 〔 N〕 . 学习时报,2016 - 7 - 28.
             〔 29〕王冰. 从辟谣专栏看党报的舆论引导 〔 D〕 . 安徽大学,2013. 91.
             〔 30〕薛霞.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 J〕 . 中国青年研究,2009,( 1) .
             〔 31〕戴继翔. 论公职人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兼谈制度反腐 〔 J〕 . 中国检察官, 2004,( 6) .
             〔 32〕倪东辉. 论网络时代国家公职人员隐私权与信息公开 〔 J〕 . 德州学院学报, 2013,( 5) .
             〔 33〕甘艳. 浅论国家公职人员隐私权的限制 〔 J〕 . 文教资料,2005,( 23) .
             〔 34〕徐毅成. 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刻不容缓 〔 N〕 . 人民日报,2012 - 3 - 23.
             〔 35〕习近平.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 EB / OL〕 . 新华网,http:/ / politics. people. com. cn / n1 /
                   2016 / 0420 / c1001 - 28291543. html.

                                                                                    【责任编辑:朱凤霞】






























                  0 ·  ·
                 1  0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