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99

因此,无论是对官员还是对网友,都不应该采用网络语言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彼此,这
             也不符合网络社区的公共性。相反,如果我们遵从网络社区的法律建制与道德底线,则网
             络社区的风气净化才会有希望,理性对话才有希望,网络暴力的消失才有希望,网络社区
             中 “人与人的相依性”才有希望。
                  总之,网络规则所构建出来的公共性是社会公平和正义不可缺少的基础,从而促使人
             们在网络社区中自觉尊重他者的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等,不采取诽谤、骚扰等肆意人
             身攻击的狂热行为,这才是构建网络社区公共性的目的所在。

                 五、总结与反思

                  本文首先提出了问题,即阐述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随后阐释了公共性的重
             要性及现代意涵,而后论述了网络社区的治理困境与基于反腐语境下的网络社区公共性构
             建路径:第一,网络社区中的反腐需要规则及其意识;第二,网络社区中的反腐需要公私
             边界分明;第三,网络社区中的反腐需要语言理性。而这三个方面又是法治社会背景下公
             共性建设的具体体现。
                  在新时代,反腐依然在路上,网络反腐还在继续和强化,因此网络社区的公共性建立
             需及时跟进,从而创造出理性、有序与健康的网络社区、网络政治生态和网络空间。而
             且,此种公共性建设不仅有利于网民,也有利于官员,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网络社区中的公共性建构更多需要依靠法治,让网络在法治的
             轨道中运行,各方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网络空间
             不是 ‘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
             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
             行” 。所以,基于法的公共性建构才可能塑造出更好的 “人与人的依附”和 “良性的干
                 〔 35〕
             群互动”。


                                                       〔参考文献〕

             〔 1〕中国网民超 8 亿,人数最多的居然是这个群体 〔 N〕 . 21 世纪经济报道,2018 - 8 - 20.
             〔 2〕王欢,郭玉锦. 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 〔 J〕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4) .
             〔 3〕廖成忠. 关于网络社区的法律思考 〔 J〕 . 南方经济,2005,( 10) .
             〔 4〕朱瑾,王兴元. 网络社区治理机制与治理方式探讨 〔 J〕 . 山东社会科学, 2012,( 8) .
             〔 5〕张凤阳. 公共性的理念与现实———以古典共和治国纲领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分析 〔 J〕 . 武汉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 .
             〔 6〕孙柏瑛. 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 〔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1,( 1) .
             〔 7〕张康之. 论 “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 〔 J〕 . 东南学术,2005,( 1) .
             〔 8〕李友梅,等.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2,( 4) .
             〔 9〕〔 12〕高鹏程. 公共性:概念、模式与特征 〔 J〕 . 中国行政管理,2009,( 3) .
             〔 10〕祝灵君,聂进. 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 〔 J〕 . 社会科学研究,2002,( 2) .
             〔 11〕谭清华. 哲学语境中的公共性:概念、问题与理论 〔 J〕 . 学海,2013,( 2) .
             〔 13〕许鑫. 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 〔 J〕 . 国际新闻界,2011,( 5) .
             〔 14〕何家弘. 论反腐败机构之整合 〔 J〕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 1) .
             〔 15〕王世谊. 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 〔 J〕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 1) .
             〔 16〕金飞,刘成晨. 反腐模式的转型:从 “制度—文化”走向 “制度—文化—个人” 〔 J〕 . 领导科

                   学,2017,( 11) .
                                                                                                       9 ·  ·
                                                                                                      9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