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95

第 42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 02 亿,上半年新增网民 2968 万人,较 2017 年末增加 3. 8%,互联网普及率达 57. 7%。”
                                                                                                         〔 1〕
             值得注意的是,网民还会被网络赋权、增能,从而导致整个网络政治结构近乎于 “平权结
             构”之中。如将其与之前进行比较,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网民和公众对一些公共议题进行

             参与,从而形成 Neumann 所说的舆论漩涡 ( The spiral of Silence)与网络舆论 ( Network
             paradox)。进而言之,如今的网民网络 (政治)参与,又多半集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
             并形成了同时性 ( Simultaneity)的网络舆论社区。
                  在本文看来,网络社区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虚拟性,正如王欢等人 ( 2003)所
             认为的那样:“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无论是其功能还是组织形式和现实社区都
             存有明显差别,不再具有地域含义而变成了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拟想社会空间。” 虚拟
                                                                                                    〔 2〕
             的网络时空并非意味着网络社交的不现实性,且网络社区的各个主体可以跨地区、同时性
             进行社会互动。问题是,8 亿多网民所构成的网络社区及其内部互动又存在一定问题,比
             如长期存在的网络暴力、侵权、网络社交不安全与网络道德滑坡等,这些问题的本质几乎
             都指向了网络规则的缺乏。在此,我们可以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以反腐为例。某些案件中往往以曝光他者隐私为手段而达到舆论聚焦,进而反
             腐,这种做法显然是侵权。一方面,监督行政权力是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
             以道德与污名化的方式来 “监督”权力,不仅侵犯了他者的基本权利,如名誉权、隐私
             权等,还容易造成网络反腐的娱乐化。
                  第二,以公共议题为例。事实上,对于一些公共议题来说,需要网民在网络社区中进
             行理性的沟通与商议,但这种网络互动又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但有些网民动辄以语
             言暴力隔空式地对他者进行侮辱、威胁等,导致他者精神压力巨大,甚至自杀。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网络社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网民数量已经到
             了 8 亿多人,但理性和富有网络规则意识的公共场域还未形成,这恰好是当前出现网络暴
             力、网络侵权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反腐及其中的一些公共议题为分析
             对象,沿着建构网络社区公共性的思路对网络社区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
             策。
                  虽然,既有研究对网络社区的治理已有一定成果,并提出了类如 “必须以国家法与自
             律规则结合构建网络社区的良序” ,“从治理途径与方式看,网络社区治理应当从以下四
                                                 〔 3〕
             方面入手:技术治理方式;法规及行政治理方式;关系治理方式;文化治理方式” 等等,
                                                                                                   〔 4〕
             但我们也发现,将网络社区治理和公共性建构联系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何况网络社区是
             存在一定公共性的。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就在此。

                 二、公共性的重要性及其意涵

                  公共性 ( Publicity)是西方哲学与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公共性的研究
             文献丰富,其理论资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对雅典城邦政治
             的有关论述。同时,张凤阳 ( 2016)对古典的公共性做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公共性是共
             和传统所确立并一贯秉持的治国宗旨。在古典共和时期,基于这一宗旨的国家治理有两条
             主要进路。一条进路是:为确保天下为公,怎样通过教化和培养,引领公民对维护和促进
             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可称为德治。另一条进路是:为免于天下为私,如何借助混合与
             均衡,防范公权蜕变成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可称为法治。” 所以,建构
                                                                                             〔 5〕
             公共性的两个方法即为法律与道德,旨在建构城邦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公共利益维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也有
                                                                                                       5 ·  ·
                                                                                                      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