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05
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平民逐渐摆脱了权贵时代的臣民 ( subject)身份而恢复公民身
份 ( citizenship)。同时,政府职务向公民开放,打破了权贵对政府的垄断局面。这就是后
①
来亨廷顿 ( Samuel Huntington)所说的第一波民主化浪潮。 但这一次的民主化跟古希腊
〔 20〕
城邦时代的民主化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并非平民推翻和代替权贵掌握政府,而是平民和权
贵同为公民身份,都有资格参与国家治理的体系和过程。所以称其为民主化并不恰当,具
有很大的误导性,毋宁说是 “共和化” “公共化”或 “公民化”。这个时代的公共治理
(国家治理)之所以可以称作共和治理,很大的原因也在于此。
由于在权贵之外还要容纳广大平民参与,所以这个时代的政府组织形式 (政体)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民意代表机构的出现,并在政府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
是核心位置,一些国家甚至由民众直接行使创制、复决等权力。所有这些在权贵时代是根
本不可想象的。
平民时代所发生的这种变革,导致公共治理的变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转,权贵
统治甚至以其为主都变得愈加困难和不可能,公共治理的性质则越来越突出。为广大公民
参与和监督的民意代表机构,成了专门和专职化的公共议题处理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决
策机构,并对其它决策和执行机构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从而提升了捕捉和响应公共议题的
敏感性和能力,决策的正确性也有了很大的保障。
(二)泛政府治理
今天从全球来看,平民时代并未走到尽头,相反还在继续扩展和延伸。特别是在西方
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公民超越政府途径来参与甚至主持公共治理,出现了许多非政府途
径的公共治理形式,即萨拉蒙 ( Lester M. Salamon)所说的 “第三方政府” ,发挥着越
〔 21〕
来越大的作用,而政府的地位和角色则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意味着公共治理还在
发生变革。
到底应该如何来判断这种变革?首先政府仍然存在,仍旧是专门和专职化的公共治理
形式,这意味着国家时代还未过去,政府治理仍然存在且仍旧是重要的。但政府已不再是
唯一的公共治理形式,其它还包括一国之内的甚至跨国的企业、社团乃至个人,这又意味
着现在的国家已非从前的国家,现在的公共治理也不再等同于政府治理。正是看到有多种
公共治理形式并存,所以本文便将这种状态的公共治理称作泛政府治理。
不过包括政府和其它公共治理形式在内的泛政府治理,总体上是不是形成了某种公共
治理体系,目前还在观察和研究之中,尚无定论。国外学界关于 “网络 ( network)”“顶
层治理 ( metagovernance)”等 “新治理 ( new governance)”形式的说法 ,未见得是一
〔 22〕
种经验描述,也可能是一种期许。
尽管泛政府治理的体系特征还不确定,但这种变革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只不过
这次变革和从前不同,并不是一种反转,而是对前一次变革 (从权贵统治到共和治理)
的延续、扩大和深化,因此泛政府治理可视为共和治理的扩展形式。二者唯一的区别在
于,后者局限于政府,前者则超越了政府。由此也可以预期,泛政府治理能够在更大程度
上扭转和防止公共治理的变异,更加接近于公共治理的性质。
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变革
从人类公共治理的变革史来看,毫无疑问,国家治理只可能存在于国家时代,其现代
化变革也只可能发生于国家时代。其实,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指从权贵统治到
① 臣民是依附于他人和受他人统治的,而公民是作为国家主人的身份存在的,是自主自立的。
0 · ·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