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110
党 政 研 究 2019 4
政府公共性视角下的公益与逐利双重性
———基于优质基础教育择校政策的案例分析
谢 佳 陈科霖
〔摘要〕公益性是探讨政府公共性的逻辑起点,但政府行为中也包含逐利性因素,政府
公共性限于特定的边界内并具有公益逐利双重性。基于优质基础教育择校政策的案例研究发
现,政府公共性是有边界的,政府公共性在公益性与逐利性的缺失、分离与统一中逐渐彰显。
在公共性边界外,政府逐利具有合理性,但应控制在促进政府的公益性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限
度内。政府公共性边界现象的政策意义在于:公益性边界的勘定遵循边界内公益最大化原则;
政府的逐利效率无法通过民主实现;善政不仅要遵循民主法治逻辑,还要遵循经营逻辑;应注
意 “卡尔多 -希克斯”改进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政府公共性边界;政府公益性;政府逐利性;基础教育;择校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8048 - ( 2019)04 -0110 -10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公共性问题始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无论是从政府的起源还是从政府的运行
来看,代表和维护公共性价值都是政府天然的特征和职责。对于政府公共性而言,公益性
是探讨的逻辑起点。政府是天然的公共性组织,在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看来,政府的非公
共性意味着公职人员存在着公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公权力的
非公共运用就意味着腐败。因而,传统的公共性强调公权力的公益面向,而反对公权力的
逐利面向。随着 “行政国家”的日益深化,对行政效率的追逐成为了公共管理理论转变
的导向。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通过借鉴企业管理领域的效率观、质
量观以及服务观,将 “企业家政府”理念的引入公共管理,从而克服了传统官僚体制效
率低下、缺乏服务精神的弊端。然而,新公共管理所推崇的效率观旨在通过政府自身运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马克思主义权力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新理念研究”
( 17JD71001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网络社会的价值冲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主导权研究”( 18SKSZ016)
〔作者简介〕谢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 400065;
陈科霖,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广东 深圳 518060。
1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