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68
金融波动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但到了 1939 年 9 月,昆明的米价开始直线上升,紧接着禄村物价也开
始上涨。 米价的跃升已经超出了农民基于经验对米价的预测。 农民习
惯积米作为生存保障,积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储蓄功能,现在则不得
不 大 幅度 减 少 日 常 消 费 ,出 卖 积 米(费 孝 通 ,2006a:141-142),客 观 上
增加了货币在乡村的囤积。 有田产者,像费孝通所说的富户乙家,开始
有资本做生意,就连家境贫困的戊家也可以去卖一些梨来糊口(费孝
通,2006a:148-149)。 由于劳动价格上涨得比物价慢, 所以雇工最悲
惨,他们有一半人不得不离开禄村到别处打工。 禄村原来的储备劳动
力(不下田劳动的人)能够补充劳动力缺口,客观上抑制了农业工资的
过快上涨。
简而言之,乡村共同体内部的资金流动基本围绕生活需要,是乡土
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的储蓄之薄。 通胀导致贫
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在原本费孝通列举的甲、乙、丙、丁、
戊五家代表中,丙家自己有一些田,同时还租种了一些田,所种农田面
积和富户甲家差不多,人口也差不多,但在米价飞涨之后,他们首当其
冲,很快就沦落到丁、戊家的境地,至于丁、戊两家的境况,就更不用说
了。 于是,禄村就会日益分化成甲、乙(地主富户)和丙、丁、戊(佃户贫
农)两种阶层。
(二)乡村工业的资金积累中断
费孝通在 《易村手工业》 的导言中谈到了江村手工缫丝业在和上
海、无锡等地的丝厂竞争中开始衰落,但我们不确定他是否注意到战前
这些城市的缫丝工厂就已经开始纷纷破产。 这些工厂严重依赖金融贷
款,由于欧美市场的丝价下滑和日本丝业的竞争,导致出口萎缩,无法
回款。 城市产业链的崩溃使农民无法卖出蚕茧, 种桑养蚕已经无利可
图,于是,农民就将种桑树改成种水稻,甚至聚众抢劫养殖大户。 这时,
城市缫丝业和农村养蚕业的相互依存反而成为致命弱点。 城市企业家
想要补救, 但需要提高原料蚕茧的质量, 于是希望政府推广蚕种改良
(城山智子,2021:136-142、144)。 这并不是一个乡村手工业单独面临市
场竞争的问题,也不是靠乡村工业就能解决的问题。
费孝通(2006b:210)提倡恢复并改良乡村工业的一个重要 目 的是
使大部分农村人口能留在工业生产里,他的方案是,只需要局部利用
机器的改良,并且设厂在原料产地,就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但生产过程
·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