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55
社会·2024·6
故教诸弟及儿辈, 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 不愿其为仕宦之
家。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
宦起见。 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
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
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 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
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可以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
是而已。
从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到, 曾国藩有一种明显地将双轨区分开的倾
向:首先是强调自己家族中人不能干预公事;然后强调士绅在乡间应做
之事,如捐赠亲族、设立社仓等,都不涉及官府公务,甚至应有意避免通
过官府来实际执行;最后是在道光末年流露出强烈的回乡归隐倾向,时
时强调“耕读孝友”与“仕宦”之间的对立。 由此可见,对曾国藩而言,在
地为绅与在朝为官有着不同的价值倾向。 而有意思的是,曾国藩认为家
中在乡间应做的几件事,在其家人看来都不顾实际且考虑欠妥。 这可能
与曾国藩和家人在双轨政治中的不同位置有关。 虽然曾国藩本人在朝
为官,但在曾家与地方的关系之中,他始终呈现出带有道统意味的思虑。
不过,曾国藩在整个官僚体系中的高层位置,或者说他在政统中的
位置, 又是后文中提到的他的父亲和弟弟们能够在家乡发挥作用的重
要基础。 或者说,曾国藩的状态是一方面身处政统的核心区域,另一方
面又呈现出渴望独立于政统的道统精神。 这构成了政统与道统两方在
他身上的重要张力。 而与曾国藩不同,实际处于地方的四弟曾国潢又是
另一副模样。
(三)曾国潢:向地方政治的靠拢
曾国潢,字澄侯,科举屡试不中,后曾国藩助其捐监生。 根据他人的
评价,曾国潢为人功利,性格张扬。 汪康年的日记中记载了著名的曾国
藩以锥刺弟的野史故事,所展现的正是曾国潢的性格。 6 不过,该故事
6. 汪康年日记中的记载如下:曾国潢假手杀人。 曾文正勋德盖天下,而其父若弟居乡乃
恃势特甚,所请于官,必从之而后已。 其四弟澄侯尤甚,有所恶,辄以会匪送官,请杀之,
杀五六十不能释一也。 县令熊某,性慈而无如何,每数日必私哭。 或问故,曰:“曾四爷又
欲假我手杀人矣。 ”县开码头,故事必杀牲以祭,或劝杀人,遂杀十六人祭之。 文正归,知
其状而不能谏其父。 一日,澄方昼卧,文正遽以锥刺其股,流血被体,澄遽呼暴。 文正问
故,曰:“痛甚。 ”曰:“然则汝杀人乃不痛耶? ”(汪康年,2007:172)。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