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54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
衣凌论述的重点在于此种乡权对于商品流通乃至经济发展的阻滞,但
从中已经可以发现中国基层长期存在着与政权有所区别但缠绕并行的
地方势力。 曾国藩的提议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士绅如
—
何考虑地方的社仓施行——他希望曾家能够在“士绅与地方”这一条轨
道上行动而不牵扯到官府的公务。 实际上,在家书中详论这一段社仓之
法之前,曾国藩(2015:187)曾直接评价“盖事经官吏,则良法美政,后皆
归于子虚乌有”,可见他主张将社仓之法的实际执行与官府公务切割开来。
不过, 对于这一提议, 四弟曾国潢却断然表示拒绝。 在“咸丰元年
( 1851 年)五月初八日澄弟来书”中曾国藩指出了社仓之法实际操作之难:
社仓之说,目前决不能行。 乡间要借者太多,几十石谷不
能动手。 有不当借而来借者;有借去本可以还,而必要费尽心
力乃还来者;有借去竞不能还者,即使一升利谷不要,也无可
如何。 人心不古,暂毋庸议。 兄前云看大势是荒年,家中发谷二
十石,甚是实惠及人,将来敬谨遵行。
(曾国藩等,1997b:611-612)
对于弟弟的拒绝,曾国藩在回复中也不能不表示认可。 值得一提的
还有曾国藩这一时期在家书中反复表露出的强烈的退隐返乡之心。 他
在“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年)正月廿一与澄沅季书”中提到:
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 所以不能者,一则京城
欠账将近一千,归家则途费接礼又须数百,甚是难以措办;二
则二品归籍,必须自己具摺,摺中难于措辞。
私心所愿者,颇想得一学差,三年任满,即归家省亲,上
也。 若其不能,则或明年得一外省主考,能办途费,则后年必
归,次也。 若二者不能,则只得望六弟九弟明年得中一人,后年
得一京官,支持门面,余则归家告养,他日再定行止耳。
(曾国藩,2015:146)
对曾国藩而言,京官是“支撑门面”的必需品,只要弟弟们能有人中
举,自己便可以卸任。 同时,他一直对弟弟们强调要成为“耕读孝友之
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耕读孝友与仕宦之间的分立其实根源于“道
统”与“政统”之间的分立。 曾国藩(2015:168)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写道:
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