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22
何谓“名分”?
竟缺少什么,或者多出什么。 根据表 1 所示,名分缺少的是身份和角色
所拥有的自我部分,没有自我,自然也就没有“自我同一性”。 所以,为了能
研究名分含义多出来的部分,首先就要思考它不具备的部分。
无论是西方哲学、伦理学,还是社会学中的微观理论,对于自我的
认识都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比如,《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有关“自我概
念”( self鄄concept)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同一性(identity)的概念主要注意把自我构成为客体的意
义,赋予自我概念以结构和内容,并把自我维系于各种社会系
统之中。“同一性”在各种社会科学中有其自己有趣而复杂的
历史。 一般而论, 它涉及一个人是谁或有什么样的社会身分,
涉及被自我和他人所归属的各种意义。 在社会学中,同一性即
指个体所内化并参与其中的那个群体成员的结构特点, 如各
种社会角色、各种成员身分和各种范畴,又指个体显示的各种
性格特征, 别人根据一个行为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行为举
止将这些性格特征归属于该行为者。 我们可以把自我概念的
结构视为一个人的各种同一性的各层组织。 它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 1
(亚当·库伯、西卡·库伯,1989:683)
这里由同一性(即身份)所要“反映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
一句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系统而言是陌生的, 因为从礼的角度建构的
社会和文化系统似乎不是从自我出发的。 我们在翻译“identity”时所表
现出的在身份、认同与同一性之间的来回定夺或斟酌,以及我们干脆将
其翻译成“身份认同”,都表明了一种由自我所展开的世界是我们不熟
悉的世界。 比如,我们并不明白为什么“符号互动论”要从“自我”开始
推演,尤其还要分出“主我”和“宾我”。 即使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从自
我到角色之间的推论颇为合理, 但中国社会运行出的那些角色并不需
要从自我开始。 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罗思文和安乐哲经过对两边哲学
1. 笔者在查阅和核对本引文的英文原文后发现,引文中“一般而论,它涉及一个人是谁或有
什么样的社会身分,涉及被自我和他人所归属的各种意义”对应的英文原文是“In general, it
refers to who or what one is, to the various meanings attached to oneself by self and others”(A.
Kuper and J. Kuper,1985:739),其中的“what one is”所表明的应是“身份”,而非“身分”。另外,
引文“如各种社会角色、 各种成员身分和各种范畴” 中的“成员身分” 对应的原文是
“ memberships”,也应该译为“身份”而非“身分”。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