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17
社会·2024·6
少。同理,明事理的人少,而实际守礼的人多,这一点足以说明本文接下
来要讨论的名分不是去讨论“名”如何保持与“实”的关系,而是要讨论
即便分离,名分也能独自运转。《商君书·定分》有所谓“夫名分定,势治
之道也。 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吕氏春秋·似顺论》也说,“凡为治必
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 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
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 这几处不再谈“礼”,都只是想表明,唯
有在“名分”运行中才能看到实效,也可以说,名分与礼的关系在理想上
应视为礼为名分运作的总和,而在现实中,一种未必合乎于礼的名分运
行才体现了中国人真正的生活准则。
三、名分抑或名实的问题
古人谈到“名”时,不同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论述。 对于孔子究竟有没
有说到过名分的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大争论(苟东锋,2016:26)。
这些争论主要集中于《论语·子路》中的一段“正名”思想。 一种意见认
为,此处的“名”就是名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指的是名实关系。 在这
里,我们先重回原典再次进行解读:子路请教孔子,如果卫国国君等他
去治理国家,他打算先做什么? 在这里,子路的潜台词是问孔子在治国
理政方面从何处入手或他的先行步骤是什么。 孔子给出的答案却不是
打算先做什么,而是说,“必先正名乎! ”子路听后觉得一头雾水,问:有
必要这样吗? 您这个回答是不是离题远了点。 这名怎么正呢? (“有是
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孔子责备了子路的粗鲁(因为子路这样问话
本身也存在名正言顺的问题),然后答道: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
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学界对于这里的争议除了辨其真伪外, 主要是想弄清楚孔子所说
的“名”是什么意思(曹峰,2009;苟东锋,2017)。 如果“名”指的是名分,
就表示孔子关心他从政时要遵循的君臣关系之道;如果“名”指的是名
与实,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辞与行动或办事之间要一致,只有言
与行互为“可信”,才能把事情办好。
笔者认为,这一争论的前提在于有研究偏重中国古人对于“名”与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