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16
何谓“名分”?
够掌握其中各种关系的推演方法,并学会什么是正宗、主次、亲疏、等
差、远近与序列及其表达。 当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如运用这个系统时,礼
制才有可能从文本变成行动。 当然,孔子看到的问题并不在于该系统的
称谓,而在于内在价值。 当他感慨“觚不觚,觚哉! 觚哉! ”(《论语·雍也》)
时,就是在表明这套体系已经失去了运行的内含。 假如名称已经不能反
映背后的人事内含,那么礼制也就变成了一个空壳,人们所追求的就不
过是虚礼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礼教在很大程度上也叫“名教”,正如蔡
尚思( 1991)所说,儒家的“仁”是最具宗法性和名分性之“仁”。 只不过,
仁也罢, 礼也罢, 含义都是知识者该思考的问题。 孔子说,“民可使由
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中庸》也言,“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
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妇之不肖,可以
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第十二章》),这似乎
表明,礼之重要不一定要去深明其理,却一定要让一些明文规定“体化”
( incorporated)。 如果一个人只是坐而论道, 那么再完备的礼也是失效
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做而未知,那么礼也是生效的。既然礼是身体力行
的,那么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带有个人的特点(余英时,1989),甚
至产生创造性(郝大维、安乐哲,1999:36)。 这一点也正如《礼记·礼器》
所说:
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
顺而讨也,有摭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
也,有顺而摭也。
概言之,礼的运行不是齐平的,而是要求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灵活
应付。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论语·泰伯》),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实际表现中个人的“分
寸拿捏”,也即所谓的“度”。 结果,一个人学礼的道理部分在于知书达
理,操练部分却在耳濡目染、耳提面命和察言观色中习得。 所以,把礼
制、礼仪与名分进行比较后可知:礼制表达的是精神、制度、条文与规
矩;礼仪有掌握交际和周旋之义(吴飞,2023);名分是具体到一个人如
何做到安分守己,尽其本分以及说话办事讲究分寸的层面上。 它们的关
系很像语法、修辞与说话:如果一个人说话流畅动听,必定是因为有正
确的语法修辞,但未必为说者自知,反之,虽然一个人通晓语法修辞规
则,但未必能说会道。 事实表明,能言善辩的人很多,通晓语法的人极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