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13
社会·2024·6
事者、围观者等,或者说,即使我们可以在一个情境中确定一些人的角
色,却仍然不能确定他们的身份。 反之,有些身份在具体情境中会扮演
什么角色也不一定,比如,汉人、党员、公务员、当地居民等。 由此看来,
身份和角色既有不同的一面,也有重叠的一面。
通过 比 较 ,我们可以理 解“身 份 ”一 词 在 英 文 中 表 示“认 同 ”的 意
思,是因为它始终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回答“自我同一性”问题——
—“我是
谁”或“我和谁是同类”。 而在特定情境或互动的扮演中,“自我”又起着
经验和扮演角色的作用, 进而可以实现个体不是以真实的自我而只是
以“面具”的形式面对对方。在此,我们对于概念的辨析会在方法论层面
意识到,某个概念意涵的确立,往往会构成一个与之相关的范畴组合,
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往往会在相关概念组合中获得理解。 有时两个概念
难以区分,是因为它们在相关范畴组合之间出现了重叠。比如,对于“身
份”的理解,就涉及自我、性别、认同、位置、关系、地位、职业、群体、族
群、资格、分类、社会结构等;对于“角色”的理解,则涉及自我、性别、面
具、情境、互动、地位、期待、规范、群体、表演、行为方式、社会结构等。
如果我们总是从概念重叠部分去认识,就很难对它们进行区分,但如果
从不重叠上去分辨,它们的差异性就会显而易见。
另外,还有一个区分身份与角色的概念,就是“关系性”本身。 在大
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中那些用来表示“关系性”的概念大都指的是角
色,而非身份,比如,朋友、同学、同事、亲属等,它们都可以在角色中获
得理解,却无法从中确定这些人的身份,而唯有在某种关系中先确定了
某人的身份,才可以推论出其他相关者的身份,比如,我是老师,他是我
的同事,那么这个同事的身份应该也是老师。
二、名分的发生
笔者并不是想通过以上对于身份与角色的分辨来回答“名分”究竟
是更接近身份之义还是角色之义, 而只是为了给下面的名分研究找到
一个参照系,以便在比较中找到名分的相关概念组合在哪里。 相关概念
组合也叫“概念簇”(罗思文、安乐哲,2020:59),如果说身份与角色 的
概念组合可以区分彼此的含义, 那么, 获取名分的概念组合并且与身
份、角色相比较,则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名分概念的生成及其相关概念, 自然会涉及中国古代政治与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