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10

何谓“名分”?

                家庭制度史、中国逻辑思想史等。 而就此概念的复杂性而言,远在先秦
                时期的儒家、法家、名家、道家等就有各自的表述。中国的社会学不关注
                名分,主要是因为该学科更偏重现代性,抑或其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
                概念体系基本上是由西方社会学提供的,被忽视似乎也是必然的。 综上
                所述,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学的本土研究要不要挖掘中国历史上的
                这 一 概 念 , 以 及 这 样 的 概 念 能 否 揭 示 现 代 中 国 人 常 规 互 动( routine
                interaction)中的深层结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名分, 并不是要对中国思想各流派做重新梳
                理和考释, 甚或化解史学界的争议, 虽然这些在本文的研究中不可避
                免, 但社会学更想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概念能否呈现中国社会运行基本
                且稳定的框架。 当然,要想让一个已经过时的概念来反映中国社会运行
                的特点,首先就要假定,迄今为止,仍有一些中国传统观念与行为模式
                在影响今日的中国。 所以,不只是名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孝道、中
                庸、缘分、人情、面子等方面。 如果忽略它们,或者一味强调社会变迁,
                就很难触及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 虽然说中国社会的确已经并正在发
                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改变并不意味着文化传统的断裂。 只有对这
                类概念做细致的研究,我们才能意识到,任何一种社会变迁本身其实是
                受制于这些概念构型的牵制或羁绊的, 甚至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路径
                依赖。
                    目前关于“名分”的解释,往往会被“等级”“规范”“身份”及“角色”
                等概念所替代,这本身也在证明社会学介入的合法性。 可是,我们并没
                有意识到,当一个本土概念被一些现代概念轻易替换时,我们同时会失
                去什么。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不同社会的运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些
                差异在概念置换后不见了。 当然,国内学者对本土概念做这样的处理也
                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概念自身缺乏定义,更有甚者,
                其思想性、社会性、情境性与行动性倾向性往往会融为一体。 当一个概
                念同时涵盖了思想、制度与行动时,似乎也意味着思想、制度乃至行动
                之间是趋于统一的, 抑或研究者根据人的行动即可直接认定其制度或
                思想也必然如此。 显然,这类研究所犯的最大错误是,研究者相信自己
                在论述思想或制度的同时,已经在描述与解释社会运行或社会现实了,
                其背后的假定是,古代圣贤怎么说,制度怎么定,民众也会跟着怎么做,
                殊不知,从思想到行动之间存在多个环节,行动者也会在操作化或实践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