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20

何谓“名分”?

                    这是说,一种由“礼”所设计的社会良性运行方案只有安放到一个
                主体行动者身上,才能有所作为。由此再看晋代鲁胜在《墨辩注序》中的
                一段话,我们就会感到那么似曾相识:
                         名者,所以别异同,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
                    显然,一个原本“礼”要实现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却是由“名分”来完
                成的。 它可以化作孔子的另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
                伯》)。 此处的“位”有二义:一是位子,二是此位上必做的事情。 这一点
                也如同上述的“身份”或“角色”概念一样,前者一出现就兼具“地位”和
               “认同”二义,后者一出现就兼具“扮演”与“被期待”二义,而不可说只
                留一义,不要二义。
                    以上讨论看起来更多地是只说了一个“名”,那么为何“名”的后面
                多了一个“分”字? 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时的社会已进入荀子所描绘的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
                数之儒,亦皆乱也”(《荀子·正名》)的时代。 既然孔子那时就发出了“觚
                不觚”之叹,并在齐景公问政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
                渊》),可见,到了这个时候,“分”是要被强调的,以至于荀子一方面继
                续论述“正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开始强调“分”的重要性了。 诸如: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则从人之
                     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
                     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
                     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荀子·荣辱》)
                    所以, 正名本来有辩差异的意思, 但在这样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
                (如张冠李戴、冒名顶替、鱼目混珠、假借、伪装、僭越等)的时候,或者
                说,当这样的社会成了孔子所说的“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史记·孔子
                世家》)时,“正名”两字就已经承担不了“区分”之义,而需要直截了当
                地论述“分”的含义了。 所以,也就有了后人评价的孔子作《春秋》的价
                值所在,比如:《庄子·天下》说,“《春秋》以道名分”;欧阳修认为,“孔子
                何为而修《春秋》? 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此《春秋》
                之所以作也”;元儒程端学也说,“孔子何为修《春秋》? 明礼义,正名分,
                辨王伯,定夷夏,防微慎始,断疑诛意,其书皆天下国家之事,其要使人
                克己复礼而已”(李巍,2019)。


                                                                          · 1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