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19

社会·2024·6

           的一种场景,比如,一个人即将高升,众人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说任命还
           没下来,尚不清楚分管什么工作,担心能不能做好云云。在这里,众人要
           祝贺的是他的升职,而升职者回应的是他的分管工作,但我们不能因此
           就说此人答非所问。究竟这里的“升职”的含义是指高升本身,还是指分
           管什么工作,我们只能在上下文中领会。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孔子要
           正的名,首先是一个人要做什么事都得“事出有名”,也就是说,一个人
           要想行使某种权力,就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位,从而实现职责统一。 孔子
           对于这一点 给出 的 顺 序 是 :名 、言 、事 、礼 乐 、刑 罚 ,直 至 无错 手 足 ,反
           之,如果名不正,往往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最后这句:“故君
           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其实是
           又回到了名分上,意思是说,如果君子的名分有了,他就一定可以说话
           办事了。 君子的话是不会乱讲的,做事也不会胡来的。 这一点也印证了
           孔子所说的君子 (这个名分决定了他会)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子
           路》)。
               可见,“名”的操作化正是在“礼”的框架下所维持的名与位、位 与
           言、言与行、行与事、事与果之间的统一,尤其是关系性本身的名副其
           实。 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那样:
                    在孔子那里,名称,特别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名称不仅仅
                具有一种认识论的功能, 即它们不仅描述或指称某种实在的
                外在事物,而且更有一种次序建构和行为规范的功能。 这也就
                是说,这些名称在内部有着某种要求超出自身去行动、去实现
                自身的冲动和力量。例如,像“父亲”“儿子”“君主”“臣子”这些
                名称不仅仅描述或报告一些纯粹的生物学、 政治学或者社会
                学的事实,而且更在说话人宣示这些名称的同时,伴随着某种
                履行和实现这些名称所拥有的社会、 政治内涵或道德本分的
                诉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中文里很多名称不仅仅是一种指
                称、一种称谓,而且更是一种名分。 与这些名分相连的,不再是
                一些孤立的人和事,而是在这些人和事背后,使这些人和事的
                建构成为可能和使之浮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
                关系的网络、背景和形式。 正是这些背后起作用的社会、文化、
                生活关系的网络、背景和形式使得一个名称同时成为名分,拥
                有道德本分的诉求力量。 (王庆节,2004:295)


           · 12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