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74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剥离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 以科技园区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出台了多项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文件, 引导鼓励农户发展规模经营,
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截至 2023 年 7 月,稷县的土地
流转总面积为 17.1 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57%,全县一
半多的土地由 300 多家农业科技公司、 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经营。
本文选取稷县作为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该案例为
长时间考察国家、资本、技术和乡土社会、农民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坚实
的个案基础, 有助于从动态视角考察农业技术与乡土社会、 农民的关
系。 虽然稷县只是华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农业县,但其农业发展长期受中
央政府、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的影响,从行政区划的调整到农业发展规
划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的发展到农业转型的加速,每一次外部力量的介
入都会带来农民与政府、资本、技术等关系的变化。正如上文所述,稷县
从集体化时期就是国家重视的种粮基地, 其经历的农业技术推广历程
颇为完整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样态及变迁,可
作为观察国家、市场和资本等多重力量影响下农业技术与乡土社会、农
民关系变化的一个窗口。 其二,从农作物类型的代表性和重要性来看,
稷县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 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所以,相较于对
甘蔗、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讨论(陈辉等,2016;梁栋、吴惠芳,
2023),讨论粮食作物生产领域的农业技术变迁更具现实价值和实践意
义。 其三,从农业技术种类的选取来看,农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包括耕
地、播种、收获、贯穿生长全过程的植物保护等,植保技术对作物生长期
间的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的品质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对于机械
化耕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等技术的相对成熟与应用的广泛性,
以绿色防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植保技术正在稷县大力推
广,因此,本文将以稷县的植保技术推广项目为例,深入探讨农业技术
与乡土社会、农民的关系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所说的“技术剥离”主要是通过植保技术
的推广与应用来呈现, 但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其他环节就不存在这
一现象。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起步较
早,水平较高(焦长权、董磊明,2018),稷县在 2017 年被农业部认定为
全国第二批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8 年全县农机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