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73

社会·2024·4

           实践者的头脑和身体里, 也嵌入于自然和人为的环境。 技术可以被争
           夺、垄断,也可以被国家提取、收缴和重新分配,但是,由于其社会性本
           质,技术的提取与转移都难以彻底成功(艾约博,2016:16-19)。 也就是
           说,技术所附着的社会性预示着它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基础而存在。
           王星和周重礼( 2023)承袭并拓展了上述经典研究,通过讨论农业产业
           化过程中农民的技能重组问题, 发现无论是鲜茶叶收购环节从人情互
           惠到正式契约,还是茶叶加工环节从传统制茶工艺到标准化制作流程,
           茶农的技能都被降级和替代。 我们沿循上述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提出农
           民技能重组的实质上是在技术再分配过程中对技术的知识性、 社会性
           进行剥离,从而导致农民与农业技术在身性的分离。
               基于以上论述, 本文一方面将农业技术与农民的关系置于乡土社
           会的情境中进行分析,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变化剖析技术嵌入乡
           土社会的不同类型;另一方面,本文还将农业技术与农民的关系从农业
           技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中抽离出来, 以呈现农业技术与农民脱节的表
           现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三、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本文的田野调查地点河北省稷县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县,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 32 万亩,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为 43.6 万亩,主
           要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根据县志的相关记载,
           稷 县 的 农 耕 历 史 最 早 可 追 溯 至 春 秋 时 期 ,1949 年 后 大 力 发 展 农 业 生
           产,粮食稳产高产,为国家缴纳的商品粮多年名列全省第一,成为闻名
           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972 年,稷县的小麦平均亩产“过黄河”(亩产
           达 500 斤),全年粮食平均产量“跨长江”(亩产达 800 斤),1976 年,粮
           食亩产超过1 000 斤。 改革开放后,由于近郊区位的优势,在中国科学
           院常山市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稷县在 1985 年制订了城
           郊型农业的发展方案,向现代农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7 年以来,在新
           一轮国家力量的介入下,稷县的农业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 伴随着中
           央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农村输入资源,稷县陆续承接了农业
           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多个以平整土地、促进规模经营为目标 的
                                                       6
           涉农项目。 2014 年,在稷县撤县设区改名为稷区 后,随即提出了建立
           6. 为论述方便,后文仍统称为稷县,仅为指代,不代表现行政区划。

           · 66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