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38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亚当·斯密论现代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四、 西欧与英格兰的启示:“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制度环境
斯密反复强调封建的社会格局是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由于持续
不断的暴力、私人财产的不安全状况、农民生活的不安定以及大领主
在农业改良上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动机,封建制阻挠了土地的充分改良
与经济剩余的积累。 因此,必须首先改造这一压迫性的社会结构,现代
自由才能在欧洲逐步产生。 身处 18 世纪,斯密的历史探究揭示了封建
制彻底瓦解之进程的出人意料。 远途贸易是这场社会革命的肇因,但
它并没有在欧洲其他地方造成同样的结果。 通 过 比 较 不 同 地 区 的差
异,斯密发现,实际发生的社会变动相当复杂,中央政府与封建领主的
力量对比以及王权与城市阶级的合作,才共同摧毁了封建领主的地方
性政治支配。
斯密认为, 由于欧洲绝大部分土地都已被封建地主抢占并受到长
子继承权、限嗣继承和永业权等规定的限制,大量未垦土地被排除在
市场之外,土地形成了过高的垄断价格。 欧洲城市在无法与邻近农村
地区进行商业交换的情况下,便借助内陆水网和海洋航运与更加遥远
的地区建立经济联系(Smith,1976a:405)。 于是,部分地区的远途贸易
在农业发展之前就得到了显著的扩张。 欧洲经济的突破式发展由此倒
转了自然进程,远途贸易率先得到了发展,并对国内贸易、制造业与农
业进行反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
毫无疑问, 远途贸易的商品与资本输送对于经济改良有着重要作
用,这也是“商业化”逻辑的重要面向。 然而,远途贸易的历史作用并不
仅限于此,在斯密看来,“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经济发展路径“一定是
缓慢而不确定的”(Smith,1976a:422)。“土地不能移置,而资本可以轻
易变动。 土地所有者必然是其地产所在国的公民,而资本的所有者则
是不必隶属于哪个特定国家的世界公民”(Smith,1976a:848-849)。 资
本总是“从一处游至另一处”(Smith,1976a:364)。 土地的垄断不仅阻止
了商业资本对于农业经济的反哺,还加剧了资本自身的不稳定。 汉萨
同盟的彻底消亡深刻证明了资本的巨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在欧洲,
购 买 土 地 在任 何 地 方 都 是 对 小 资 本 最 无 利 可 图 的 一 种 使 用 ”(Smith,
1976a:423)。 虽然城市居民赢得了更多的自由, 但封建租户的社会地
位却几乎毫无变动,他们“满足 于 必 要 的生计 ”(Smith,1976a:405),一
·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