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71
社会·2023·1
这可能不礼貌,也可能泄露了我这边不想让人知道的一些状况”。 对于
语音暴露自我的不安全感, 反应出的是低位者对自己真实状态和想法
被不经意泄露出去的焦虑, 他们在焦虑下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方式——
—
文字———来掩饰并控制自我在互动中的表现。 本文认为,这是日常生活
中的一种反思性监控。
吉登 斯(1998:62-65、112)在《社会的构 成》中描 述 了一个 分 层 模
型,将行动者设想为一系列的意识行动,包括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
化和动机激发过程等。 其中,在最具意识或最“自觉”的层面上,行动者
会采取反思性注视、监控自身的活动流等行动,并期望他人也如此监控
自身。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的连续性和反思性互为前提,因而反思性被
界定为“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在反思性监控中,行
动者借助语言,以例行的方式维持对行动的理论性理解,因此可以称这
种意识为话语意识(沃特斯,2000:54)。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无意识的
动机并存,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并非泾渭分明,只是“什么可以被言说”
和“只管去做无需多言”的区别,但话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不同则在
于它以压抑为核心的障碍(吉登斯,1998:67)。据此,本文将反思性监控
归纳为行动者在持续的行动中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监控,
这种监控借助语言表现出来,是一种对“什么可言说”的判断与抑制。
前文指出,规避仪式发生了承担者的单向性变化,这其实源于线上
互动的延时性特征使反思性监控易于操作。 容易理解的是,低位者往往
产生了更强烈的反思性监控动机。 为了避免不恰当的自我暴露并塑造
理想形象,行动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是行动者在有
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表达内容与方式、情感的监控,是他们在持续的互
动中感知和掌握的无形的互动规则。 比如,大学生HM12 在观察到他人
与学长学姐互动所采用的方式时,也会开始调控自己的行为,主动选择
一种小心谨慎而“正确”的形式,用文字与学长学姐互动。他也会将这种
监控移置到学弟学妹身上, 当下位者没有按照其期待的方式监控自我
时,他会感到“不舒服”。
在微信互动中,发送文字信息具有延时性、可控性、可反复修改等
特征, 语音却无法给予行动者以大段的空白时间来思考措辞和表述内
容,而当周围环境、自我状态异常时,语音的不可控性也会使得行动者
暴露无遗,尽管消息可以取消和撤回,语音仍无法具备与文字相提并论
·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