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70

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

                                    表 4:“共 在 — 分 在 ”互 动 辨 析 表
                          共在式互动(当面交谈)                    分在式互动(微信聊天)
                 特征               描述               特征            描述
                      时间、空间上的“共在”使身体必然带着个
                      体的眼耳鼻舌肤等所有的感觉器官, 带着               包括感觉器官分离和表意符号分
                      目光、表情、发式、衣着、姿态、气质等全套表意            离两种情况。 也就是说,在微信互
                  整                                 分
                      “符号”,带着脑的认知能力、动机和情绪能              动中只需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出
                  体                                 离
                      力以及人格特征,带着生平情境、社会身份               场,亦即语音或者“语言+表情包”
                  性                                 性
                      和“阶层意识”等所有“社会结构要素”,“全             即可 ,目光、姿 态、衣着等 都不再
                      部”和“整体”进入到哪怕只是微小如街头               需要。
                      偶遇的闲聊等社会互动之中。
                      在这种互动中,“说话”只是目光、表情、姿
                      态等整套表意符号中的一种, 口头发出的
                  多                                 单   和目光、姿态、表情等活泼的符号
                      声音混杂在其中。 对话语的“接收”和解释
                  义                                 义   分开后,“语言+表情包 ”的“多义
                      也是和目光、表情、姿态等符号中的意义合
                  性                                 性   性”被缩窄。
                      在一起的。 这种表意与解释的整体性,同时
                      也使意义的表达和接收存在“多义性”。
                      在“共在式”互动中,个体和情境中的信息
                      十分丰富,参与个体的注意力在“话语”、目
                  分                                 集
                      光、表情、姿态等符号上较易被“分散”,可              “语言+表情包” 或语音获得接收
                  散                                 中
                      能会强化此种互动类型的符号过程 “片面               者几乎全部的注意力。
                  化                                 化
                      化”机制的作用。 甲说着 A,乙心里想着 B,
                      丙听成了 C 成为可能。
                                                    认   在“分在式 ”互动中 ,认知资源 处
                  情
                                                    知   理的对象是抽象的文字语言或语
                  绪   在“共在式”互动中,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
                                                    和   音留言, 符号过程都处于意识的
                  高   几乎同时发动,前后间隔只在瞬间,符号过
                                                    情   高度监控之下, 加之表意和解释
                  参   程必然伴随情绪参与, 甚至可能会出现有
                                                    绪   分散在不同空间且在时间上 “分
                  与   意识的监察功能来不及行使的时候。
                                                    分   段”展开,情 绪激活 度低,但可 控
                  性
                                                    离   程度更高。
                  片                                     因为有平台介入, 互动内容在结
                  段   互动只是个体生活时间流的一个片段,结            固   束后留存下来, 整个互动过程如
                  消   束后可能作为情景式记忆留存在大脑中,            态   同化石般 “固化” 在微信等工具
                  散   易于消散。                         化   上,类似展 览,可以 搜索,理论 上
                  性                                     具有永久可观察性。
                    相较于戈夫曼等人所探讨的传统互动仪式,本文认为,微信这种即
                时通讯平台互动规则的一系列变化之根源在于时间伸延导致的反思性
                监控方式改变,以及空间虚化后身体不在场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一)互动延时与反思性监控强化
                    从访谈资料中不难发现,不少人可能会对语音造成的声音、状态、
                情感的暴露感到忧虑,HF15(51-高校行政人员)表示,“不发语音还有
                一个原因是在录音过程中,我不知道周围会发生什么并且被录了进去,


                                                                          · 163·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