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32
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科学实践
1957 年 12 月,王淑贞(1958)参加于莫斯科举行的第十次全苏妇产
科医师代表大会,并在回国后发文介绍会议情况。 此时,精神预防性无
痛分娩在苏联已经改名为精神预防准备, 更提出了使用药物止痛的观
念。 不同于李森科主义被正式公开驳斥,1962 年召开的苏联生理学家
和心理学家会议只是谴责巴甫洛夫主义过度强调精神之作用, 这场运
动本身并没有被否定(Michaels,2014:77-86)。
1956 年后, 国内医学领域向苏联学习具体医疗技术的动员热度逐
渐减弱,“苏联”成为一种需要遵循的社会主义象征。 林巧稚(1957)强
调,学习苏联“不会走错了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医学受到巴甫洛夫学说
影响,但医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对苏联医学的异议和讨论。 一直坚持认为
分娩存在疼痛的阴毓璋( 1954:100)介绍了苏联无痛分娩中的药物性方
法,亦阐释了产痛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基础(阴毓章、盛丹菁、1952;阴毓
璋、马必皓、殷孟兰,1956;阴毓璋、李守柔,1957),“国家政治格局的变
迁是不可能切断医学知识体系逐步确立所必需的连续性, 这是知识体
系完善的内在逻辑使然”(高晞,2016:208)。
随着中国学习苏联热潮的退却, 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地位开始
发生变化。 相比于 1951 年版的《妇产科学》在正常妊娠部分专章阐释精
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苏应宽,1951),1963 年版仅在孕期保健部分中简
单提及相关内容(苏应宽、江森,1963:86-87),“无痛”的目的已经改为
消除顾虑,国内医学界亦开始讨论和译介药物止痛的相关知识(З. П.
ГращенковаИГ. П. Хохлова,1957)。 农村产院的通俗性教材则包含无痛
分娩的内容,强调“要教孕妇做无痛分娩的几个助产动作”(雷虹,1958:
37)。 王淑贞(1960:146)在1960 年编写的《妇产科学》中将产痛解释为
病理的产痛和皮质性产痛,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是皮质性产痛“积极的
预防方法”。在学习苏联热潮退却后医学知识被继续书写,在这一时期,
无痛仍不时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医学所追求,医学界甚至发起了“无痛医
院”的倡导,“要做到外科不痛,皮肤科不痒,妇产科不叫,小儿科不哭,吃
药不苦”。 14
同时, 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反思使中医在生育中的作用被进一步讨
论。基于传统文化的“生育自然”观念,中医和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实现
了对接。赵锡庠(1955)指出,“生者也,天地自然之理”,这与无痛分娩的
14. 参见:《无痛医院》,《人民日报》,1958 年 9 月 17 日第 7 版。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