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28
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科学实践
资源缺乏,由于参加产前检查的妇女数量有限,王淑贞在推广中强调门
诊和临产教育需要更具操作性的解痛手法,“如果来院的产妇急须生产
而不及教育,则可仅告以解痛手法”(华东医务生活社,1952b:61)。王淑
贞更要求一心想学习剖宫产技术的年轻医师熟练掌握阴道助产手法,
“剖宫产是有严格指征的,只会剖宫取胎而不会阴道接产的医师不是一
个合格的产科医师”(卞度宏,2013:257)。 王淑贞对助产手法的强调是
基于产科科学的专业要求,同时也是对政治话语的科学性转圜和重构。
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科 学叙 事 在人民性框 架 内 获 得 了 新 的解
读,科学更成为人民性的构成和基础。
(二)无痛分娩的阶级叙事
人民性强调疼痛革命的中心是对阶级关系的颠覆和对平等政治的
生成,更包括在阶级视角下对疼痛的切身体察和情感的重塑。
首先, 与其说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推广是对苏联医学知
识和技术的引介,倒不如说它是一场改造医学界的医疗模式(从欧美日
德模式到苏联医学模式)和医护人员思想的运动。 不同于苏联着重对产
妇的知识教育, 国内则将巴甫洛夫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医学的重要思想
工具,改造医护人员以去除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阶级框架内的“塑造
新人”本身即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构成。
无痛分娩教育在推行中直接分为医务人员和产妇教育两种 (第二
军医大学医院妇产科,1952:78-79)。 无痛分娩在苏联由医师执行, 直到
1955 年后才将执业范围扩展到助产士(Michaels,2014:79)。 而我国在一
开始就面向医师、 助产士甚至是医院全体员工进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与
友爱精神教育,指向全面的意识形态改造,拒绝官僚技术精英,以达成
专业人员内部的平等,要做“治病人的医生”而非“治病的医生”(刘民
英,1952b),超越技术将“人”置于医学的中心。
除了整顿医疗作风,号召医护人员为群众服务外,阶级叙事为解决
这一时期边远地区和乡村医护人员的短缺问题提供了实践话语框架。
不愿下乡的医生被认为缺乏革命精神,并试图通过无痛分娩这一思想
武 器 使 医 护 人员“政 治 忠 诚 ,纠 正 医 务 人 员 的 工 作 态 度 ,消 除 群 众 痛
苦, 赢得群众信任和尊重”(Ahn,2013)。 医学的人民性成为医者的自
觉,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各地,如 1955 年国家决定将上海医学院三
分之一的医疗骨干分流西迁创建重庆医学院, 妇产科专家司徒亮、卞
·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