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26
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科学实践
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是在社会主义的科学叙事中铺陈的,但这一
科学叙事的话语结构和实践并非一元的。 民国时期,世界各国关于药
物和非药物、生理和心理的无痛分娩知识和技术已经传入中国。 尽管
20 世纪 30 年代缓解产痛的药物和技术, 如静脉注射药物白而洛克通
( Pernokton)、气管麻醉法、直肠麻醉法、尾部连续止痛法、鞍区麻醉法等
被大量引介到国内,安全性也较初期的半麻醉式分娩(twilight sleep,又
译为暮光分娩、朦胧睡眠)有所提升,但中国医学界对于分娩麻醉是谨
慎且存在争议的,“瓜熟蒂落”的自然生育观点一直对分娩干预提出挑
战(林菽芳,1918;葭玲,1935)。 杨崇瑞创办的国立第一助产学校视生
育为生理和自然,亦认可药物止痛的使用,但助产士应“告以产育乃生
理上的事, 用言语安慰”(第一助 产学校 年刊 编 辑 委 员 会,1935:56),
“麻醉剂及止痛剂之对于助产士似极需要, 初产妇均须给以微量之止
痛 剂…… 用 之 得 法 , 促 产 程 进 步 ”(第 一 助 产 学 校 年 刊 编 辑 委 员 会 ,
7"
1936:10)。 苏联的氧化亚氮无痛分娩技术、 “新麻醉剂”维生素 B 的应
8
用等方法被赋予妇女解放、“为大众谋利益” 的意涵, 暗含着对当时
“不合理”的旧中国社会的批评(湮,1936)。 民国时期,优生、母性自决、
独身主义、女权等理念“女界亦沾 染 ”(鲁 云齐 ,1924;郭 太 华,1934;潘
光旦,1947),无痛分娩被视为挑战妇女压迫、带来妇女解放的象征。
英国产科医生迪克—瑞德的自然分娩观念亦进入中国。 杨崇瑞领
导的中央卫生实验院妇婴卫生组于 1947 年翻译并出版了迪克—瑞德
参与撰写的《孕期及产后 卫 疗 撮 要》(Antenatal and Postnatal Care)一书
(Browne,1935;1947)。 同时,杨 崇 瑞 、王诗锦(1947)编 写 的《妇婴 卫 生
学》中关于文明妇女生育恐惧等观点无一不受到迪克—瑞德的影响,她
们亦提出了产痛的神经刺激。 张毓华(1948)在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创办
的《助产学报》上详细地介绍了迪克—瑞德的“精神之安慰”。 英美医学
界虽然认为精神安慰无法成为止痛麻醉药物的替代品, 但承认分娩教
育可减轻产痛、减少对药物的需求。 同时,民国时期流行的催眠术被认
9
为“可免分娩时一切之苦痛,为福于妇女”, 由催眠术发展而来、强调精
7. 参见:《情报:(二七)苏俄之无痛生育新法》,《现代父母》,1936 年第 10 期,第 48 页。
8. 参见:余菡,1947;《产妇福音:苏发明麻醉剂,可使分娩无痛楚》,《中华时报》,1946 年
6 月 8 日第 2 版。
9. 参见:《催眠收生法》,《妇女时报》,1914 年第 14 期,第 17-20 页;会稽山人,1915。
·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