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27
社会·2023·1
神“暗示作用”原理的精神疗法亦提供着知识线索(张邦彦,2021:96)。
民国时期关于分娩疼痛的外 来 知识与中 国 医 学 知识和伦 理碰 撞
交融产生了并存、冲突、争议的科学知识和实践,尽管二者在新中国成
立后被逐渐统一为科学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精神预防性无痛
分娩法,但医学界的专业讨论亦延续着民国时期的争议。 如中央妇幼
保健实验院院长陈本真( 1952)直言,她在 1949—1951 年对苏联医学采
取抗拒和歧视的态度。 作为旧协和毕业生的她认为,“英美早就实行过
了,结果不好,早就不用了,苏联才开始作”,“何必总是说苏联才有? ”
而胡志远和林巧 稚 则基于对妇 女 生 育 疼痛的医 学理解以及迪克—瑞
德自然分娩与苏联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相通性而接 纳 了精神预防
性无痛分娩法。 胡志远提及,比较进步的产科学者格兰雷瑞得等亦认
为生产是一个生理的过程(华东医务生活社,1952b:92)。 林巧稚的学
生叶惠方(2001:59)回忆,“为了解决产妇临产时的痛苦 ,林 大夫也 让
我们试用引进的止痛新产品,观察其正副作用。 她觉得当时英国教授
推出的无痛分娩法更符合生理,并最适合用于中国妇女”。 林巧稚在一
次座谈会上坦言,指导产妇吸气、身体放松、精神不要紧张,使用一些
镇静剂、麻醉剂来安定产妇的情绪,这些诱导工作就是在运用无痛分
娩法接生,只不过是不自觉的、“没有提高到科学理论上来认识”(吴崇
其、邓加荣,1985:279)。 巴甫洛夫学说提供了医学解释的理论工具,虽
10
然自然分娩和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始源性存在争议, 但这些知识
无疑都影响着中国医者对于分娩疼痛的理解。 无痛分娩并不是新中国
成立后政治推进的意识形态要求,而是延续着医学内部脉络的科学知
识和技术;它并非典型的“东西对峙”的医学,借由国际间的共识、交流
和对话打破了铁幕鸿沟。
尽管存在一定的要求, 国内学者对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接受亦
是基于科学考量。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腹膜外剖宫产手术的专家,王淑贞
也动员医护人员学习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幼卫生
10. 迪克—瑞德的自然分娩和维尔沃夫斯基(Vel’vovskii)的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具有共
通的对于疼痛恐惧的理解, 但相较于迪克—瑞德对因个人心理作用和身体紧张而导致
的恐惧之强调以及对分娩的精神力量是最伟大的终极力量和母爱 源头观 点之肯 定,维
尔沃夫斯基则提供了对分娩疼痛更为复杂的理论解释。 虽然在苏联精神预防性无痛分
娩推出后,迪克—瑞德一直宣称苏联剽窃了他的观点,但经研究证实,二者 其实并 无交
集( Michaels,2014)。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