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22
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科学实践
国家整合而擢升为人民性的过程。 细腻革命呈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意
义感和价值感,而抽象的人民则由社会政治实体成为一种表征。 人民性
试图挖掘“共命/压迫”结构中潜在的民众实践性能量。 这些研究破除了
文艺和政治的二元对立,并通过强调人心、民情指向了研究的情感转向。
本文试图提出人民性作为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实践品格, 探究
作为政治结构和政治承诺的人民性如何影响科学, 而科学又如何在与
人民性的互构中生成情感结构和动员机制。 从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出发,
将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的科学实践置于 流 动 的政 治 状 况 和 历 史 情 境
中,考察其如何推进以及为何不能圆融实践。
无痛分娩的技术和知识从民国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围绕这一技术
的医学和伦理讨论为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对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的
接纳或质疑提供着线索。 同时,无痛分娩的推广并未止于中苏关系的破
裂。 本文将在持久的历史脉络锚定中展开 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和政治
的缠绕过程。
二、 “向苏联学习”: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精神预防性无痛
分娩
1949 年,毛泽东(1991:1481)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苏联
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 也会建设……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
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中国发起向苏联学习的运动(白思鼎、李华钰,2019:1),而当时苏联正
在推进巴甫洛夫运动,要求“创造地研究和应用巴甫洛夫的学说到生理
学、医学、心理学、农业的所有领域中去”(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处,1953:
9)。 巴甫洛夫提供了一个科学和意识形态融合以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
列宁主义相结合的可能(Joravsky,1977)。 尽管 20 世纪 30 年代巴甫洛夫
2
已作为心理学家被中国学者所熟知, 但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俄为师、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号召中,巴甫洛夫理论覆盖性地影响
到了中国的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
“对医学职业的有效动员是国家政权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生职业与国家的关
系被重构,“参照苏联模式, 政府对医生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姚
2. 参见:盖瑞,1934; 中苏文化协会、中华自然科学社,1943。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