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20
以人民性为中心的科学实践
夏平和谢弗(Shapin and Schaffer,1985)在扛鼎之作《利维坦与空气泵》
中将“科学置于其地”,提出了科学政体的概念,认为科学从事者创造、
挑选并维护了政体,智识产物成为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元素。 其后,巴斯
学派开始关注社会力,而拉图尔等人则发展了“行动者网络理论”。 20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作 为 知 识 的 科 学 ” 转 向 了 “作 为 实 践 的 科 学 ”
(Pickering,1992)。相关研究更纳入了全球和后殖民视角,要求将知识的
活动、翻译与传播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生产的核心,将科学本身理解为
接受者和生产者互相沟通的形式(Secord,2004),关注包含协商、推拉、
斗争和停滞的“动态知识”的双向流转( Fan,2012b),着重于知识的流通
性,挖掘遭到忽视的行动者,从而凸显“科学是如何变成全球的”(Raj,
2013)。 总体而言,这一视角带来了科学的开放叙事。
学术界有关什么是中国科学、 如何实践中国科学的研究开始挑战
了科学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五四”运动时期,科学主义取代了儒家信仰
(Simon and Goldman,1989),“赛先生”成为政治正当性修辞。 从格致到
科学意味着中国知识系统的现代转型, 科学发挥着建构新道德意识形
态的潜在功能(郭颖颐,2005;金观涛、刘青峰,2009)。 宗树人(Palmer,
2007)将 20 世纪下半叶的气功运动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程的产
物,气功成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形成性关系连接,试图以证明和模仿的
策略“堂堂正正迈入科学圣殿”,“气功是中国科学”成为科学主义在气
功推广中的逻辑。 葛苏珊(Greenhalgh,2008)从如何建构中国科学的视角
分析了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并提出“实践中的科学主义”概念。虽然她有
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的断言值得商榷,但对“中国的科学是什么文
化”、科学和社会秩序互构、科学意义的生成形式、制度如何思考等问题
的洞察都推进了对科学和政治关系的探究。 范发迪(Fan,2017)、高敏
(Gross,2016)、 舒 喜 乐(Schmalzer,2016)等 学 者 对 地 震 监 测 、 血 吸 虫 防
治、科学种植的研究呈现着群众科学的群众动员、推翻社会等级制度的
革命承诺等特质。 王瑞和王马克(Kunze and Matten,2021)提出以经验、
实验和生产力为特征的群众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哲学、解放工
农劳动群众的理想、 长期的物质限制和地缘政治孤立下的自力更生之
共同产物, 由此分析了中国兽医如何在群众科学的框架中被证明是合
法的科学。 朱佩仪(Chee,2021)将动物医学化视为“深思熟虑”的国家
工程,关注了由苏联传入中国的组织疗法及其后的鸡血疗法。 一个由
·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