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91

社会·2022·6

           所以不古,非独六国、汉宣之可鉴也”(刘咸炘,2010:315)。
               但君臣关系在历史上的演进方向却是越来越偏离儒家理想的礼制
           状态,呈现出君越来越尊、臣越来越卑的趋向。 顾炎武考证封建之世以
           及汉、晋之时,认为彼时君主能够礼遇臣下,君臣之间有朋友之义,彼此
           相交随和亲厚,因而感慨后世君臣尊卑悬绝,不及古时。“晋以下人主于
           其臣多不呼名。 ……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尚有朋友之义,后世
           所不及”(顾炎武,2012:901-902)。 杜家骥(1999)则通过考察君臣之间
           的举止性礼节和称谓之礼在先秦、 秦汉及唐宋以后三个阶段的变化轨
           迹,发现中国古代的君臣之礼存在尊君卑臣的演变过程。
               究其原因,有学者指出多因“伪儒”迎合君主私欲,吸收法家思想浸
           污儒家思想本义,为君权扩张提供思想资源。“伪儒阴用法家,以混正
           道,兆于荀卿,成于叔孙通,后儒相率盲从,以致于此”(刘咸 炘 ,2010:
           313)。到了法家,“把以德性为中心的人伦,转变而为以权威为中心的人
           伦,这才完全配合上了他们极权专制的政治构想”(徐复观,2014:231)。
           君臣关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事实层面,在君主权欲的主导下向着君
           尊臣卑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法家尊君卑臣思想浸染
           儒家思想,为君权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两相结合,既在事实上偏离了儒
           家理想的君臣伦理样态, 也在思想层面让儒家思想中本来的君臣伦理
           变得晦暗不明。 当权力歪曲侵蚀伦理来维护其正当性时,就引发了后世
           对君臣关系、君臣伦理的严厉批判。
               (二)对君臣伦理的批判
               在传统学术脉络中,黄宗羲(2017)以古今对照的方式阐释了两种
           不同的政治逻辑, 并对其中偏离正轨的君主自利逻辑大加批判。 他认
           为,“古之人君”为天下谋利而无自私自利之心,循此逻辑,君位带来的
           是无尽的辛劳,因而皆能有让。而后世君主将君位视为一己之产业,“以
           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在前一种逻辑下,臣民自当
           爱戴君主,而在后一种逻辑之下,臣民视君为寇雠亦不为过。
               到了“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学者援引西方权利观念、平等观念,对
           君臣伦理背后的道德观念提出了彻底的批判。 陈独秀(1987:34-35)认
           为,包括君臣伦理在内的儒家三纲学说造就了民对君、子对父、妻对夫
           的依附关系,造就了传统的奴隶道德,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纲的
           精神根源是礼教中的尊卑贵贱之别, 而这种尊卑等差的儒家伦理道德


           · 84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