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90
尊尊之义:从丧服制度看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情感原则
二、 君臣伦理的源起、演进与批判反思
(一)关于君臣伦理源起与演进的研究
进入中国的经史传统, 老一辈学者尤其强调德性在政治秩序构建
中的根本性作用。 他们认为,以君、臣、民关系为主干的政治秩序,其根
基在于君主之德与臣民的归顺。
继承经学思想的学者认为,君位确定、天命所归要通过民心归往来
证明,其根本还在于君主有贤德,能够治事安民,取得民众信服。“大夫
之受邑,诸侯命之,诸侯之受国,天子命之,天子之受天下,必天命之。
故曰:‘天与之,人与之。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始则岳牧咸荐,终
则朝觐、讼 狱 者 之,讴 歌 者 讴 歌 ,天 下 归 往,而 后 谓 之王 也 ”(刘 咸 炘 ,
2010:303)。 与之相似,精于史学的钱穆(2010:104)认为,君位之由来为
民众之信托,“盖中国帝王本以民众信托而居高位,故曰‘天生民而立之
君’,又曰‘作之君,作之师’。 君师合一,为君者宜为贤圣杰出之人才,
而天下之大非可独治,故物色群贤而相与共治之。 若依卢梭《民约论》,
谓西国政治权之理论来源为由于民众之契约, 则中国传统政权之理论
来源乃在民众之信托”。
但后世君主大多世袭,刘咸炘 (2010:306-307)认为,君主世袭是因
为圣贤不世出,而先君有德泽于民,臣民不忘先君之遗泽,君主之子苟
能为中材以上,则世人继续拥戴先君之子。 当然,世袭之君主不能保证
其必贤,但为了维持政局稳定,不可以经常变换君主,加之君主以一人
治理天下,固为不易,所以礼制维持、贤臣辅弼极为重要。 钱穆( 2010:
31)则从政治现实考虑出发做出解释,认为尚贤选能固然可贵,但国土
广袤,频繁推选贤德之君较为困难,求贤不得,易生动乱,故息争弥乱成
为首要考虑。 在人心归往与外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君位继承以世袭为
主。 君主不能独自胜任繁重的政治事务,尤其对于世袭的君主而言,贤
臣辅助与礼制规范极其重要,于是便生出君臣伦理之问题。
君臣共事,共同担当治理天下之任,君臣相交既生情义也有各自所
当遵行的原则,合而言之则为君臣伦理之内涵。 君臣相交之道,简而言
之,臣既当尊君,又负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责任,因而君臣当以道相
合 ;君 待 臣 以 礼 ,背 后是 出 于 尊贤 之义,待 臣 之礼 废 ,则 尊 贤 之 义 亏 ,
“夫尊贤之义亡则阿谀之人进,束湿之法立则苟容之臣多,此后世治道
·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