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01

社会·2022·6

           积的不利因素,这不仅使他们难以从错配中恢复,还会不断扩大与白人
           群体的职业发展差距, 进而又导致进一步的种族不平等 (Lu and Li,
           2021)。 关于户籍不平等的研究也发现,农村户籍的高学历者在工作收
           入或就业质量上处于相对劣势, 并且这种劣势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有扩
           大的趋势(李骏,2016)。 因此,如果将留守视为一种劣势表现形式,那
           么,与留守相关的初始劣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最终可能会
           导致留守者与非留守者之间出现某种系统性差异。 已有关于留守经历
           长期影响的研究发现,留守时间越长,青年学生和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
           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精神健康也越可能处于高危状态(姚远、张顺,
           2018;刘志军,2019)。 尽管大学生和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都有鲜明的独
           特身份印记, 但留守时长累积的负面影响依然可能会外推至所有成年
           个体。 因此,本文提出留守经历的“时长累积效应假设”:
               假设 2:童年期留守的时间越长,个体成年后的幸福感越低。
               2.“时间冲淡伤痛”:时间对留守经历负面影响的修复效应
               既有研究一直沿着“处境不利导致发展不利”的思维进路探讨留守
           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忽视了“伤痛如何修复”。 埃尔德( 2002:449-
           452)发现,虽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会在人们身上留下痕迹,但大萧条的
           孩子直到中年都遵循一条具有恢复能力的轨迹,逐渐使生活好转。“心
           理弹性理论”也指出,个体在经历创伤后会有一个恢复过程,这种恢复
           的弹性可能源于自我潜能、社会支持或时间冲淡,使个体适应和抗压能
           力逐渐增强,可以从创伤中慢慢走出来(Nettles and Pleck,1994:157)。
               虽然亲子分离会对留守者当期和中短期的身心状态产生很强的负
           面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者可能会逐渐适应并调整身心状态。
           尤其是当留守作为一种过往的经历时, 对个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有研究发现,留守者的精神健康与留守
           时长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长时间的留守
           生活反而会增强留守者的抗逆力(刘志军,2019)。按照上述逻辑,是否意
           味着随着结束留守时间的增长, 留守经历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
           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基于此,本文提出结束留守时长对留守负面影响
           的“修复效应假设”:
               假设 3:结束留守时间越长,个体成年后的幸福感越高。
               3. 时间之窗:留守阶段的差异效应


           · 194·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