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05
社会·2022·6
活在一起”的子女视为“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留守年数 因为很多受访者具有多阶段留守经历, 为便于考察留
守时长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本文生成了“留守年数”变量。具体转化方
法为:“仅学前留守”=6 年,“仅小学留守”=6 年,“仅初中留守”=3 年,
“学前、初中留守”=9 年,“小学、初中留守”=9 年,“学前、小学留守”=12
年,“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全留守”=15 年。
结束留守年数 受访者结束留守年数是通过受访者在调查年份时
的年龄以及受访者结束留守的阶段倒推得到的。 例如,如果 A 在 2018
年接受访问时的年龄为 30 岁,其留守类别为“仅在学前阶段留守”,则
结束留守的年数为 24 年;同理,如果 A 在小学阶段结束留守,则结束
留守的年数为 18 年;如果在初中阶段结束留守,则结束留守的年数为
15 年;如果 A 没有留守经历,则在本变量没有取值。 换言之,结束留守
年数和留守年数一样,都是有留守经历群体的内部比较。
留守阶段 通过对学前、小学和初中阶段单独赋值,生成“学前留
3
守”“小学留守”“初中留守”三个变量,表示个体在该阶段是否有留守
经历,其中,“是”编码为 1,“否”编码为 0。
监护类型! 根据受访者在各教育阶段“主要和谁生活在一起”来确
定监护类型。 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为“双亲监护”,编码为 1;与父亲
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为“单亲监护”,编码为 2,与爷爷/奶奶/外公/外
婆生活在一起为“祖辈监护”,编码为 3。
3. 控制变量
4
控制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 、主观阶层地位(1—10 分值)、自评健
康(“健康”=1,“不健康”=0)、个人年收入(取对数)、婚姻状况(“在婚”
=1,“不在婚”=0)、工作经历(“有过”=1,“没有过”=0)、现在户籍类型
(“非农”=1,“农业”=0)、党员身份(“党员”=1,“群众”=0)、性别(“男”
=1,“女”=0),以及年龄和年龄的平方。 其中,受教育年限、主观阶层地
位、个人年收入(取对数)、年龄和年龄的平方为定距/定序 变量,进 行
3. 假如个体 A 在“学前留守”变量上取值为 1,只表明该个体在学前阶段有留守经历,但
并不能确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否有留守经历。“小学留守”和“初中留守”同理.
4. 在问卷中采用等级测量法,本文将其转化为受教育年限,转化方法为:“未上过学”=
3,“小学/私塾”=6,“初中”=9,“职高、技校和中专”=11,“高中”=12,“大专”=15,“本科”
=16,“硕士及以上”=19.
·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