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04
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
等议题。 样本覆盖中国 28 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海南、西藏和新疆除
外),调查对象为 15—64 岁的劳动人口和 64 岁以上仍在工作的群体。
CLDS2018 针对 1980 年后出生的受访人群专门设置了有关留守经历的
题目。 因为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幸福感的长期影
响, 因此选取了 1980 年后出生且 18 周岁及以上的人 (即 1980—2000
年出生者)作为分析样本,并采用基于链式方程的多重插补方法填 补
了 分 析 数 据 在 自 变 量 上 的 缺 失值(Von Hippel,2017),最 终 共 有 4 093
个有效样本进入分析。
(二)变量
1. 因变量
主观幸福感 !该变量包括“生活过得是否幸福”“对生活状况是否
感到满意”“对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感到满意” 三个维度, 由被访者从1
到 5 打分,分值越高,表示越幸福/满意。 本研究使用主成分法对这三道
题进行因子分析,其 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 0.8157,KMO 值为0.6559,适
合做因子分析。 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 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 1 个公因
子,命名为“主观幸福感”,该公因子可以解释掉原有题目的 73.80%。
2. 自变量
留守经历 留守儿童通常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而
被留在老家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段成荣等,2013;刘志军,2018)。 CLDS2018
询问了 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成年被访者在各个教育阶段“主要和谁生
活在一起”的情况,本文参照刘志军(2018)的做法,将在学前、小学或初
中阶段凡是父母有一方不在身边的情况,都视为具有留守经历,编码为
1, 而将从学前到初中阶段父母都在身边的情况视为没有留守经历,编
码为 0。 由于问卷中询问的是被访者在各教育阶段“主要和谁生活在一
起”,因此可能存在将“随父母一方流动”视为留守的情况。 根据段成荣
等(段成荣、梁宏,2004;段成荣、周福林,2005;吕利丹等,2018)利用全
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 及 相 关资 料 所 汇 总 统 计 的 数 据 可 知 ,2000
年中国留守儿童为 2 290.45 万,流动儿童为 1 409.7 万,其中,与父母
一方生活的比例分别为 43.83%和 6.9%。 经计算可知,该年度与父母一
方生活的儿童总量为 1 101.17 万,其中,流动类型仅占 8.83%。 考虑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 80 年代国家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儿童随
父母一方流动的比例只会更低。 综上所述,本文将“主要和父母一方生
·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