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99

社会·2022·6

           志军,2019)。
               综上所述,关于留守问题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
           不足。 首先,当前研究主要关注留守经历对儿童身心状况的当期和中短
           期影响,忽视了留守经历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即使有一些研究注意到
           留守经历的中长期影响, 但也只是将重点集中在留守经历对成年早期
           的影响上, 而这种经历是否会对一般成年人群体产生持续影响仍值得
           进一步探索。 中国大规模留守儿童的出现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段成荣、
           周福林,2005;叶敬忠等,2005),并一直持续至今。 从时间节点来看,第
           一批留守儿童如今早已成年,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为学界研
           究留守经历对个体的长期影响提供了现实基础。 其次,已有研究主要从
           留守经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讨论, 忽视了对这种负面影响能否随
           着留守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探讨。 此外,虽然部分研究涉及留守经历对个
           体幸福感的影响,但也主要是基于同质性影响,忽视了留守群体内部因
           留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等因素产生的幸福感差异。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由一系列角色和事件构成的人生轨迹会受到社会结构历史性变迁
           的影响,某些重要事件会形成里程碑效应,并产生持续的影响(埃尔德,
           2002)。 生命历程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将微观个体
           的生命事件置于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之中, 关注嵌入社会历史背景的生
           命轨迹( trajectory);二是将个体生命事件置于漫长的生命历程之中,将
           时 长(length of time)、时 机(timing)、转 折 点(turning points)等 作 为 核 心
           概念,关注按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后续长期效应。
           关于如何把留守儿童嵌入国家社会变迁的论述已有很多 (叶敬忠等,
           2005;Xiang,2007;江立华,2011;谭深,2011;张学浪等,2013),但对留守
           经历长期效应的关注仍有很大不足,本文主要聚焦于后者。 琳达·乔治
           (George,2014)进一步总结了生命历程研究中的四个重要的时间效应:
          “暴露时长效应”(Length of Exposure),即个体暴露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
           时间越长,产生特定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时期依赖效应"(Duration-
           Dependence),即如果某一事件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没有发生,那么随后阶
           段 发 生 该 事 件 的 几 率 将 会 很 小 ;“时 机 和 关 键 期 效 应 ”(Timing and
           Critical Periods),即特定的事件或经历发生在个体不同的年龄段会产生
           不同的影响 ;“转 折 点 或 里 程 碑 效 应 ”(Turning Points or Milestones),即


           · 192·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