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97

社会·2022·6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中
           西部人口也逐渐向东部大规模流动, 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
           潮”(Zhang,2004),这导致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叶
           敬忠等,2005;Xiang,2007)。 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中
                                                           1
           国人户分离人口为 4.93 亿,其中,流动人口为 3.76 亿。 可以预见,在未
           来很长一段时期里,留守儿童问题都将在中国社会持续存在。
               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抚育, 会使得留守儿童身
           心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叶敬忠等,2005;谭深,2011)。 以往关于留守儿童
           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 聚焦于留守经历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当期
           和 中短 期 影 响( Lahaie,et al.,2009;Schmeer,2009),缺 乏 将 留 守 经 历 置
           于个体生命历程之中的宏观视野,从而忽视了留守经历的长期影响,且
           对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幸福状况关注尤为不足。 同时,这些研究由于过于
           强调留守与非留守之间的差异性和留守群体内部的同质性 (江立华,
           2011;陆继霞,2011),忽视了留守儿童内部因为累积留守时长、结束留
           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质性,导致对留
           守儿童成年后幸福感的内部差异重视不足。
               因此,本文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将“留守经历”作为个体人生轨
           迹中的重要事件, 利用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鄄force
           Dynamic Survey,简称 CLDS)数据,考察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幸福感的
           影响,以及留守群体内部的幸福感差异,以期从一个侧面来揭示童年期
           留守经历对个体的长期影响与留守群体的内部异质性。 具体来看,本文
           主要关注四个问题: 童年留守经历及留守时长对个体成年后的主观幸
           福感是否存在长期影响;留守经历结束后,这种影响是否会随时间的增
           加而减弱;这种影响是否会因留守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是否存在
           关键窗口期;这种影响是否会因留守时监护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二、 文献回顾、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留守经历造成的生理影响和心理冲击

               当前有关留守经历对个体当期和中短期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极
           大地丰富了研究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在留守会对个

           1.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
           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 190·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