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02

时间之窗与时间之创

                    特定的事件或经历发生在个体不同的年龄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George,2014), 但哪个阶段的留守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最大仍然存在理
                论上的分歧。“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儿童早期(学龄前)的
                成长经历与后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家庭是个体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
                渠道, 与家庭成员亲密互动交流会帮助儿童与主要照料者建立情感连
                接,进而形成一种“内部运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s,简称IWMs),
                即儿童会根据主要照料者的反应来评估自己被接纳的程度, 从而形成
                关于自我、主要照料者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模式(Bowlby,1969,1982)。
                因此,安全型依恋关系不仅会为儿童的生存提供物质保障,还能提供情
                感支持,有助于儿童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 实证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有
                助于儿童形成积极互惠的人际取向,表现出更强的情感理解、合作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ompson,2008)。 当儿童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安全
                依恋关系因分离被打破时,就会产生陌生情境,导致儿童出现抑郁、自
                卑和焦虑,产生心理挫伤,对情绪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Thompson,
                2008;王锋,2017)。
                    埃 里 克 森( 2015)的 人 生 成 长“八 阶 段 理 论 ” 则 指 出 , 青 少 年 时 期
                ( 12—18 岁)是个体自我角色形成和在集体中确立情感位置的关键期,
                个体在这一时期会经历同一性危机。 亲子分离和同辈群体的不稳定会
                导致个体的社会融入困难,形成冷漠性格(唐有财、符平,2011)。研究发
                现,初中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危害比小学更严重(王树明等,2011),
                同时对个体社交困难、社会融合造成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刘志军、徐芳,
                2020;刘志军,徐蕾蕾,2021)。 因此,本文提出一对关于“留守早晚效应”
                的竞争性假设:
                    假设 4a:童年期留守阶段越早,个体成年后的幸福感越低;
                    假设 4b:童年期留守阶段越晚,个体成年后的幸福感越低。
                    与父母的日常互动是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 而留守带来
                的最直接的变化即是负责照料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监护人的变动,这
                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连带也发生变化。 在身心成长的关键
                期, 儿童的监护人是谁不仅直接关系生活照顾的好坏, 还涉及社会互
                动、情感维系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而对行为、教育、心理等产生影响
                ( 叶敬忠、王伊欢,2006)。 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以母亲
                监护为主)和祖辈监护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


                                                                          · 195·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