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09

社会·2022·6

           感会降低 0.063 个标准差(p<0.05)。 假设 2 得到证实,换言之,在留守
           经历中存在“累积劣势效应”,即留守时间越长,对个体成年后主观幸福
           感的负面冲击越大。 综合模型 2 和模型 3 的结果说明,留守经历不仅会
           对个体造成当期和中短期负面影响,也会对个体造成长期的负面冲击,
           且留守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大。
               (二)时间之创:时间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
               表 2 的模型4 进一步比较了留守群体内部基于结束留守时长而产
           生的幸福感差异,可以发现,结束留守时长每增加 1 个标准差,个体成
           年后的主观幸福感会提升 0.035 个标准差,但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也
           就是说,随着结束留守时间的增加,个体成年后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显
           著提升,假设 3 未被证实。 那么,结束留守时长的幸福感效应是否会因
           为留守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呢? 模型 4 到模型 6 分样本查看了学前、
           小学和初中开始留守的人结束留守时长对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可以发现,无论是学前、小学还是初中开始留守,随着结束留守时长的
           增加,个体成年后的主观幸福感都不会有显著回升。 这进一步说明,无
           论是哪一阶段的留守经历,给留守者带来的不只是长期影响,甚至可能
           是永久和无法修复的负面影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模型 3 到模型
           7 均是留守群体内部比较,且模型 5 到模型7 是各阶段留守样本的内部
           比较,因此样本量较小,样本内部异质性变大,使得模型 6 和模型 7 中
           结束留守年数的标准误较大。
               (三)时间之窗:留守阶段的效应
               表 3 的模型 1 到模型 7 分别展示了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全留
              7
           守, 以及这三个阶段分别有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 主观 幸 福 感的影
           响,其中,模型2、模型 4 和模型 6 是全样本,模型 3、模型 5 和模型 7 是
           留守样本。由模型 1 可知,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均留守会使个体成
           年后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0.201 个标准差(p<0.001)。 由模型 2、模型4 和
           模型6 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个阶段留守,都会对个体成年后的主观幸福
           感产生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学前、小学和初中三个阶段的留守者成年
           后的主观幸福感比未曾留守者分别低0.206(p<0.001)、0.131(p<0.01)
           和 0.111(p<0.01)个标准差,在负面影响程度上呈现“学前留守>小学留
           7. 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均留守的样本有 300 个,参照组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均没
           有留守的样本为 3 330 个.

           · 202·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